
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被称为闽越人。闽越人崇拜蛇图腾,他们不仅以蛇为形文身,更以蛇画船,祈求蛇神保佑行舟平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此加以解释:“闽,东南越,蛇种。”意思说的就是地处东南的古闽越人信奉蛇为图腾,并把蛇图腾作为氏族部落的代表符号,认为自己是蛇的后代。
蛇王庙
闽人蛇崇拜在八闽大地广泛存在,表现为各种文化形态,如广泛存在的蛇王宫、蛇王庙。福建在晋代就建造有设神庙,《搜神记》载:“庸岭下北有巨蛇,长八丈余,围一丈,里俗惧以为神,立庙祀之。”
在闽越国主要城址之一的福建崇安汉城,考古发掘了两件富有代表性的遗物,一件是封泥,其上篆刻的类似蛇形的文字,可能为“闽”字,它生动地反映了闽与蛇的文化渊源关系;另一件是铜铎残片,其间刻有三角形的蛇头,形象逼真,它的存在或意味着蛇图腾崇拜在闽越国时已具有国家祭祀的色彩。
福建闽侯至今仍有洋里、青竹境和蕉府行宫三座供奉蛇王的宫庙,连江品石岩蛇王庙也供奉着蛇王“蟒天洞主”。此外,南平市樟湖坂镇的福庆堂,主祀“连”、“萧”、“张”三蛇王。在樟湖蛇神崇拜的习俗中,当地人每年七夕都要举行迎蛇赛会。
樟湖坂游蛇
在福建现存的崇蛇民俗活动中,南平樟湖坂一带的蛇王节仪式活动最为典型。该仪式活动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举行,时间为清晨5、6时之间到下午4、5时之间。整个仪式分五个环节。
一、出行:男子们集结在连公庙,抬轿、领旗、拿蛇,各就其位,铳响为号,向镇里走去。
二、迎神:镇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守候在门前、路旁,妇女们手持一把香和大量的鞭炮,迎接神像和活蛇队伍的到来。
三、换香:当神像和当年最大的活蛇乘坐的彩轿来到各家门前时,妇女们燃放鞭炮,虔诚跪拜后,向走在神轿两旁、手执大把香火的男子交换三支香。然后,妇女们把交换得来的香分别插在自家的大门、院内、灶头等地方。
四、游蛇:游蛇队伍由上百名男子组成,他们手里各握一条大小不一的的活蛇,边走边舞动手臂,将蛇盘在自己的胸颈背腕,缓缓前行,直至走遍每一条街巷。
五、放生:下午3至4时之间,人们把神像送驾归庙,再把活蛇投放闽江。
元宵节游蛇灯
樟湖镇地形狭长,前临闽江,河岸开阔,北靠印山,峰峦起伏延绵不断。这个地形像块木排,漂浮于闽江岸边。樟湖镇的人们怕这个“木排”被闽江水冲走而蒙受灾难,每年从正月初六至正月廿一日按姓氏或街道轮流举行游蛇灯活动,每户一灯,每晚一游。
游蛇灯的高潮是“竹蛇”游到高坡处作环绕状,意为竹蔑在石笋上打结,为“木排”更换上新的竹笮,新的一年里人们可以安安稳稳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综合了娱神与自娱等因素,樟湖镇人每年都积极参加游蛇灯活动,一条竹蛇少者有30块灯板,多者达到七百多块灯板,连接成一条一二公里长的蛇阵,浩浩荡荡,绕镇蜿蜒而行,家家户户用大量鞭炮和香铳等候在自己家门口或巷口迎接,以示禳灾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