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武術如何變成藝術?

1402ph024
舞龍的場面
1402ph024

早在周代,宮廷的武術演練已經與舞蹈互相混雜,例如「執干(即盾)戚(即斧)舞」,即後世稱為「武舞」的舞蹈。後來相類似的演藝項目還有唐代「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以及元人雜劇中的動作表演。此外,京劇、雜技、舞獅等,都與武術有密切關係,可見武術是中華民族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當代,武術更被搬上電影銀幕。

 

舞龍和舞獅

舞龍、舞獅是中國人獨特的民俗運動之一,每逢節日慶典,主辦單位都會邀請武術館的學員表演舞龍或舞獅,以示慶祝。龍被古人視為祥瑞,根據《春秋繁露》記載,西漢初年已有舞龍活動。舞獅則是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才開始出現,並在隋唐時加上鑼鼓伴奏,形成今日我們所見的舞獅表演。舞獅有南北兩種不同風格,香港常見的南獅表演,以廣東佛山的技藝最精。

1402ph025
北獅的表演
1402ph025

戲曲中的武術

在中國戲曲中,有專門扮演會武術的人,這些演員分別被稱為武生、武旦、武二花或武丑等。他們學習的功夫主要有腰腿功、氈子功、把子功等。「腰腿功」是基本功夫,也是練習翻觔斗的必修課程,平常我們在戲曲中所見的飛腳、朝天蹬等就是屬於腰腿功。「氈子功」就是在氈子上練習翻各種觔斗,我們平時在戲曲中所見的各種撲、跌、翻、滾、騰、躍等動作技巧就是屬於氈子功。氈子功的動作大多以手撐地,或是用腳在地面蹬跳和翻騰。「把子功」是用各種器械訓練武打技術的基本功,這些器械包括刀、槍、劍、戟、斧、叉、棍等,演員掌握和運用把子技術,才能在舞台上表現人物武打戰鬥的情節。

1402ph026
劇曲中的武術表演
1402ph026
1402ph023
武打動作滲入傳統戲曲藝術
1402ph023

走進銀幕的武術

在中國電影中,和武術有關的古裝武俠片和時裝功夫片,是經過漫長的發展,才演變至現在武術加科技動畫的結果。中國武術被搬上電影,早在1919年,短片《車中盜》已加入武打的元素,被稱為「神怪加武打」影片。1928年《火燒紅蓮寺》轟動影壇,掀起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俠浪潮。這時的俠客造型,主要來自京劇裡的小武,武打場面也從舞台上的北派招式演變而來。這種俠客造型一直到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才有了改變。《黃飛鴻》影片請來了黃飛鴻的再傳弟子劉湛等人指導關德興武打,標榜南派真功夫,為電影界與武術界合作開創了先例。

1402ph027
為武俠電影引入大量特技的電影製作人徐克(左)
1402ph027

到了六七十年代,武俠電影的翹楚張徹導演,吸收了美國西部電影和日本武士電影的特點,把武俠電影推向新紀元,他的名作包括《獨臂刀》(1967年)和《報仇》(1970年)等。值得一提的當然還有蜚聲國際的李小龍電影。

 

七十年代以後,成龍在武打中加入了喜劇成分,製作出多部賣座的喜劇動作片,繼而成功進軍荷里活。徐克執導的《新蜀山奇俠》(1983年)、《笑傲江湖》和《黃飛鴻》系列電影等,引入大量特技,使功夫片耳目一新。而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2000年),更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多個國際獎項。

 

武打片經過不斷發展,也使電影增加了專門負責動作設計的「武術指導」,現在並已改稱為「動作導演」了。

Last updated:
2018-09-04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