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29phn013
粵劇《昭君出塞》(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29phn013

《漢宮秋》的題材,源於歷史上著名的 「昭君出塞」,此乃漢元帝與匈奴的一次和親事件。《漢書》、《後漢書》、《西京雜記》中均有簡略記載。從漢朝開始,關於王昭君的文學作品已出現。這些作品通常着眼於昭君的個人悲劇,哀其不幸,憐其遠嫁,如漢樂府《昭君怨》、晉石崇《王昭君辭》等;唐宋時期,這類題材就更多了。元朝馬致遠所作的雜劇《漢宮秋》,廣取眾家之長,推陳出新,以躍躍如生的人物、壯麗的場景和擲地賦聲的辭章而自成一格,成為同類題材作品的一顆明珠,也是第一個將王昭君的故事寫成戲曲,現存於世的作品。不過,《漢宮秋》中昭君出塞的故事,被改編得與史實迥然相異,面目全非,顛覆了整個出塞的事件。

 

《漢宮秋》以漢朝和匈奴關係為背景,塑造漢元帝和王昭君的愛情悲劇。故事中從全國徵集的美女太多,皇帝無法逐一接見,便由宮廷畫師畫成肖像,以供御覽。宮女為得到皇帝寵幸,爭相向畫師行賄,以求將自己畫得更美豔動人。王昭君出身農家,被徵入宮時因無錢應付畫師毛延壽索賄,被他在美人圖裏醜化,因此入宮後獨處冷宮。漢元帝深夜偶然聽到昭君彈琵琶,愛其美色,將她封為明妃,恩寵有加。不料曾經誣陷她的毛延壽畏罪逃至匈奴,將昭君畫像獻給呼韓邪單于,鼓動他向漢王索取昭君為妻。單于遣使赴漢,並以大兵隨後,指名索取昭君,當時滿朝文武束手無策。在此國難當頭之際,昭君挺身而出,自願和番。元帝雖然不忍割愛,無奈兵微將寡,軍力不振,宰相無能,朝臣怕死,只好一邊埋怨:「太平時賣你宰相功勞,有事處把俺佳人迭流」,一邊哀歎:「滿朝文武都做了毛延壽。」元帝忍痛送別後,昭君北行至國家邊境,毅然投江自盡。昭君死後,元帝做了一夢,夢見昭君從匈奴逃回漢宮,但他還沒來得及與昭君細訴衷情,就被大雁的叫聲驚醒。於是他徘徊殿前,對着大雁盡情傾訴苦悶憂傷之情,故全劇的名字叫《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最後,單于對昭君之死深感後悔,命人將毛延壽押回漢室,元帝遂將毛延壽處死,以祭昭君在天之靈。

 

漢朝和匈奴的國力差異

《漢宮秋》改變了漢朝與匈奴的力量對比。據史書記載,漢元帝時,漢朝的國力比匈奴強大得多,這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匈奴經過漢武帝時期的征討以及內部的紛爭,勢力已經大不如前。到了漢宣帝時,呼韓邪單于曾兩次到長安覲見漢朝皇帝,決心歸依漢朝,協助漢朝保衞邊境。此時邊境形勢已經極為穩定,正因如此,漢元帝才改年號為竟寧。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鑑於北匈奴郅支單于已被漢朝遠征軍誅滅,內患已消,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入長安朝覲天子,自請為婿,元帝遂選宮女賜之,讓他迎娶宮女王嬙(昭君)為妻,號為寧胡閼氏。

 

馬致遠將漢強匈弱的歷史顛倒過來,改寫成匈強漢弱,為王昭君安排了一個出塞才能使邊境安寧的環境。劇中呼韓邪單于「久居溯漠,獨霸北方。」為了奪取昭君,赴漢胡使竟當面威嚇漢元帝:「呼韓邪單于……特差臣來,單索昭君為閼氏,…… 陛下若不從,俺有百萬雄兵,刻日南侵,以決勝負。」《漢宮秋》中的漢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危急存亡之秋,匈奴以兵戈相見要脅,要明妃和番。在強大蠻橫的匈奴面前,漢朝毫無反抗之力,唯有服從。這種對整個歷史環境的改動,強調漢弱胡強的歷史背景,打上了作者所處元代異族統治的烙印,也改變了昭君和親的原始意義。劇中漢朝忍辱屈從,突顯了激烈的民族矛盾,從而引起強烈的戲劇效果。

 

昭君是自願出塞非被迫

根據史實,昭君出塞是漢元帝對藩臣匈奴的賞賜,並非被迫和親的結果,而且昭君是自願遠嫁匈奴。王昭君生卒年不詳,但是籍貫可考。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王昭君以民間女子身份被選入宮,成為一名宮女。在未被皇帝召見時,宮女要在宮中旁屋裏等待,故曰待詔。據《後漢書‧第79卷‧南匈奴傳》記載:「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由宦者任職,掌後宮貴人、采女事)求行。」這時,恰好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要與漢人和親。王昭君久居深宮,覺得面見聖上無望,積怨甚深,便主動要求離漢宮去匈奴。

 

馬致遠不但改變和親的性質,而且把入宮數載,不得見御的宮女王昭君,改為漢元帝寵信的「明妃」。歷史上的王昭君並非漢元帝的寵妃,與漢元帝之間更無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在《漢宮秋》劇中,昭君出塞,走到匈奴邊界便毅然投江殉國,這種重新安排昭君出塞的結局,使昭君的形象大大昇華。然揆諸史實,王昭君並未投江自盡。嫁到匈奴後,她被封為「寧胡閼氏」,為呼韓邪單于誕下一子,名叫伊屠智牙師,是為右日逐王。呼韓邪單于親漢,對昭君不薄,可惜呼韓邪單于在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得病辭世,王昭君婚後不到三年,就失去疼愛自己的夫君。按照匈奴習俗,王昭君要再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復株累若鞮單于,此人乃是呼韓邪單于另一位妻子的長子。王昭君自幼接受中原禮儀教育,自然難以接受,遂向漢朝「上書求歸」。當時元帝已死,繼位的漢成帝劉驁竟然敕令她「從胡俗,暫不歸」,也就是要求王昭君依匈奴的收繼婚制,復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若鞮單于。無奈之下,王昭君嫁給「兒子」,並誕下雲為須卜居次、當于居次兩個女兒。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昭君去世,葬於青塚(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202129ph002
元人明妃出塞圖(圖片提供:台北故宮博物院)
202129ph002

畫工貪污確有其事

此外,葛洪的《西京雜記》中,記敍了畫工貪污舞弊、昭君拒賄的情節:「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但書中並未指明為王嬙畫像的畫工是誰?僅在文中提及:「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畫工毛延壽為杜陵人,所作的人物畫,無論美醜老少都畫得很像。) 王昭君被召見上殿,漢元帝發現她美貌冠於後宮,感到非常後悔,但對外國不能失信,不能換人,便追查此事到底,問罪畫工毛延壽、安陵陳敞、新豐劉白、龔寬、下杜陽望,全部棄市(於鬧市執行死刑,並將屍體棄置街頭示眾),籍沒其家,家資巨萬。根據這種說法,被殺的畫工不只毛延壽一人。

 

馬致遠採用畫工索賄的說法,並提高了毛延壽的畫師地位,將他說成是中大夫之職,且自報家門:「為人雕心雁爪(心狠手辣),做事欺大壓小,全憑謅佞奸貪,一生受用不了」、「大塊黃金任意撾,血海王條(王法)全不怕;生前只要有錢財,死後那管人唾罵。」除此之外,毛延壽在一開始的楔子中,就已東窗事發,叛逃匈奴,將畫像獻給單于,並慫恿他向漢朝索取昭君,否則興兵來犯,將毛延壽虛構成為索賄不成,叛國投敵的賣國賊,埋下毛被「斬首祭明妃」的結局,令這場悲劇的政治色彩更濃厚,藝術效果更強烈,更能突出民族矛盾,反映元朝時漢人遭欺侮的處境。從此之後的大量戲曲小說,在挪用毛延壽這個角色元素時,往往深受馬致遠的影響。

202129phn014
湖北省興山縣王昭君故里的裝飾畫作(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29phn014
Author:
Last updated:
2023-04-20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