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24phn030
袁崇煥戎裝騎馬雕像,身後牆上為寧遠保衞戰浮雕,遼寧省葫蘆島薊遼督師府。(圖片提供:譚偉/FOTOE)
202124phn030

崇禎三年(1630年),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慘遭磔刑(凌遲),含冤而死。袁崇煥為國殺敵,屢建奇功,連清朝人編纂的《明史》也承認:「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努爾哈赤自從25歲起兵以來,號稱戰無不勝,但在寧遠城下被袁崇煥擊敗,負傷而回,不久就在瀋陽病死。這樣功勳卓著的良將,為何會被皇帝冤殺呢?

 

復出守遼

明思宗登基之初,一舉誅滅魏忠賢集團,十分希望振興大明朝,他接受暫攝兵部事的呂純如建議,讓袁崇煥復出,支撐遼東局面。袁崇煥赴任陛見,思宗詢以平遼方略,讓其「具實奏來」。袁回答皇上說:「所有方略,已具疏中。臣今受皇上特達之知,願假以便宜,計五年而建州可平、全遼可復矣。」因此思宗便認定這是袁深思熟慮後擬出的計劃,當即許諾如大功告成,就封他為侯。

 

趁皇帝暫退便殿稍事休息之機,給事中許譽卿當面向袁崇煥請教他的「五年方略」。袁的回答讓他大吃一驚:「聊慰上心。」許當即指出:「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袁聽後才曉得自己失言了。當召對繼續時,袁立即設法補救。他一面替自己留下後路,暗示建州問題由來已久,一面提出一系列條件,要求「事事應手」,舉凡供應錢糧武器,人事任用,乃至不能以朝中意見紛然而干擾平遼方略等,都請皇帝大力支持。

 

袁崇煥陳述之時,思宗站着垂聽良久。袁辭行時向皇帝表示「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盼望朝中不要掣肘。思宗滿口答應,最後又賜其尚方寶劍,還應袁崇煥所請,將寧遠、錦州合為一鎮,命祖大壽、趙率教、何可剛等人專受節制,以期克復全遼。

 

崇禎二年(1629年)五月,明廷敍功,加袁崇煥太子少保。袁崇煥任薊遼督師後,在沒有請示皇帝的情況下,誅殺了官拜一品的東江鎮總兵官毛文龍。袁崇煥身上有思宗賜予的尚方寶劍,但毛文龍身上也有一口先帝熹宗所賜的尚方寶劍,且毛文龍雖然驕橫跋扈,但罪不至死。思宗聞訊大驚,對袁崇煥的印象大打折扣。但當時正倚重袁對付滿洲,思宗只得優旨褒答,認定他殺得好,並下詔宣諭毛文龍罪狀。

202124phn031
袁崇煥與眾將蠟像(圖片提供:姜永良/FOTOE)
202124phn031

保衞京師

毛文龍被殺後,蒙古和朝鮮都歸降了後金,現在可以阻擋後金騎兵的只有駐守在山海關、錦州、寧遠一帶,由袁崇煥統領的鐵甲了。三個月後,後金天聰汗皇太極,親率八旗大軍和蒙古騎兵,繞過袁崇煥的防區,即山海關、寧遠、錦州防線,通過蒙古,突襲明長城薊鎮防區的脆弱隘口龍井關和大安口,破牆入塞,再自喜峰口直下遵化,兵臨北京。北京在天子腳下,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過慣太平日子,他們紛紛埋怨袁崇煥,說他坐視京師危急而不救。

 

此舉令袁措手不及,但無論如何,保衞京師是當前急務,他在沒有接到朝廷命令的情況下,就帶兵入關勤王,並在北京廣渠門和左安門兩戰擊退後金軍。袁本應在北京東部通州一帶抗擊後金的大軍,以解京城之困,但他卻直接把部隊帶到北京外城廣渠門下,擺開了和來犯之敵決戰的架勢。這是一大失策,等於在北京城牆下面燃起戰火,令京城的貴族和百姓對袁崇煥更加不滿。於是,流言四起,說袁督師早有異心,和後金有密約,勾引敵兵入關。

 

兩戰過後,皇太極的八旗大軍並未撤退,等待時機再度進攻。袁崇煥也在休整兵馬,準備再戰。見城外敵軍的攻勢稍緩,思宗在平台召見了袁崇煥和滿桂兩位大帥及他們的部下祖大壽、黑雲龍等人。思宗對各位將帥慰勉有加,還讓滿桂脫掉上衣,察看其身上的創傷。袁反覆申明自己的部隊連日行軍作戰,疲憊不堪,要求允許進城休整。思宗卻不同意,反而敦促袁努力殺敵,起碼要將敵人趕到離京城遠一點的地方。袁對此只是含糊其辭,不做明確保證。

 

這次召對令思宗極為不悅,勾起了對袁的種種不滿和懷疑。自己對袁信任有加,授予大權,甚至容忍他擅殺大將,就是要他保障東北的安全,進而恢復全遼,徹底根絕邊患。但此時後金的兵馬不僅未被阻遏,反而侵入京畿地區,而且袁勤王救駕姍姍來遲,來了之後又徘徊不前,一味強調自己兵困馬乏,不願與敵人激戰。加上京中傳言,更增加思宗對袁的猜忌和不滿,給敵人實施反間計可乘之機。

 

皇太極此時抓住機會,離間明朝君臣。他將袁崇煥與後金早有密約攻取北京的謠言,假意散播給俘虜在軍中的兩位明朝太監楊春和王成德,再故意放走他們。兩人回到紫禁城,將竊聽到的密談內容向思宗報告。思宗決定在平台召見袁崇煥「議餉」。隆冬時節,千里冰封,袁率領的將士露宿城外,缺乏糧草。此時聽到皇帝要議軍餉,袁自然十分高興。但袁到了平台後,思宗並沒有同他議軍餉,而是當即下令將他逮捕下獄。朝廷多位大臣或欲為毛文龍報仇,或與袁有私隙,在這種情況下,袁崇煥自然在劫難逃。

202124phn032
清代繪袁崇煥像(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24phn032

含冤慘死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思宗召見諸臣,宣布袁崇煥的罪狀:「崇煥擅殺逞私,謀款致敵,欺藐君父,失誤封疆」,命刑部公開執行磔刑,依律家屬16歲以上處斬,15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從寬只將其妻妾子女及同胞兄弟流放兩千里外,其餘釋放不再追究。

 

袁受刑時,被劊子手將身上的肉,一寸一寸地片割,鮮血淋漓,慘不忍睹。據明人張岱的《石匱書後集》記載, 袁崇煥身上的肉每割下一片,京城百姓就從劊子手的手中搶去生吞,還喝着燒酒生吃其腸,即使血流滿了牙齒和腮頰,仍罵不絕口。撿到骨頭的人,用刀斧把它砸碎,到最後骨肉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具頭顱,拿到邊疆前線九鎮去輪流傳視。

 

為甚麼百姓如此痛恨袁崇煥?因為朝廷已將他宣傳成叛國通敵,引敵入關的奸臣,京師百姓對此深信不疑。同時,後金軍隊雖然撤了,他們卻在北京城外燒殺搶掠,令不少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與此同時,北京城內很多百姓都被臨時抓去當壯丁,最終在北京保衞戰中戰死。可以說,當時的北京城群情激憤,民怨滔天,袁自然就成為他們泄憤的對象,可憐一代忠臣良將,死後屍骨無存。袁崇煥臨刑時,還留下一首《臨刑口占》: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思宗磔死了袁崇煥,可謂自毀長城,誠如《明史》中「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袁崇煥之死,可謂千古奇冤。諷刺的是為袁崇煥平反的,不是他誓死效忠的明朝,而是其頭號敵人清朝。在袁崇煥死後152年,乾隆皇帝為他平反。《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言:「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真心誠意),以致身罹重闢(極刑),深可憫惻。」之後乾隆命廣東巡撫尚安查訪袁崇煥的後代,尚安回奏,袁崇煥沒有後代,只好從他本家後裔裏找一個孩子來接續袁崇煥的香火。此後,才有人公開祭奠袁崇煥,令其終於洗雪了賣國賊的污名。

202124phn033
廣東東莞袁崇煥紀念園(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24phn033
Author:
Last updated:
2023-02-20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