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lendid
Chi Culture
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是全書着墨最多、戰況最激烈、情節最精彩的戰爭。從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魯肅來夏口吊劉表之喪開始,到其後「諸葛亮舌戰群儒」、「孔明用智激周瑜」、「群英會蔣幹中計」、「用奇謀孔明借箭」、「龐統巧授連環計」等,作者都以濃墨重彩來描繪赤壁之戰,至今仍深入人心。那麼,赤壁之戰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曹操折戟沉沙的真正原因何在?
其實,史書對赤壁之戰的記載相當簡略,《三國演義》描述大多是假的。所謂「赤壁之戰」,真正的戰場在烏林,並非在赤壁。赤壁在江南,烏林在江北,赤壁開戰只是序幕,火燒大戰乃在烏林,與其稱為「赤壁之戰」,倒不如稱為「烏林之戰」。
《三國演義》第45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描述赤壁之戰雙方兵力懸殊:「瑜曰:『昔曹操兵少,袁紹兵多,而操反勝紹者,因用許攸之謀,先斷烏巢之糧也。今操兵83萬,我兵只5至6萬,安能拒之?』」事實上,孫、劉聯軍與曹軍兵力僅約為1比4。當時,曹操兵力並沒有83萬這麼多,充其量不過23至24萬人;加上曹操率領的北方士兵,長途作戰下疲累不堪,又水土不服,導致戰鬥力銳減。至於劉表的7至8萬士兵,歸降未久,不可能竭力為曹操賣命。時值寒冬,缺乏馬草,給養不足,曹操後方不穩,有後顧之憂,不能傾盡全部兵力與孫、劉作戰,故曹操兵力並無83萬之眾。
至於曹操為何兵敗,還有一個為人忽略的原因,就是曹軍感染了血吸蟲病。曹操認為赤壁之敗,是疾病造成的。《三國志•吳書》卷54〈周瑜傳〉記載,曹操致信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東晉時期的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賈詡傳》作注時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裴松之認為,曹操在赤壁戰敗,是運氣不好,一則瘟疫流行,削弱了曹軍的戰鬥力;一則冬天刮起東南風,才使周瑜可以運用火攻。可見曹操赤壁之敗,實乃天意,並非全是人為的結果。那麼曹軍到底得了甚麼病呢?曹軍得的是「急性血吸蟲病」。血吸蟲是一種寄生蟲,人一旦感染,就會出現發熱、斑疹、丘疹、腹瀉、腹水、腹痛、肝腫大等症狀,死亡率甚高。曹軍士兵大多來自北方,因水土不服,對疾病的抵抗力甚低,又缺乏防護流行性傳染病的意識,一旦疫情蔓延就束手無策,曹軍難逃失敗的命運,在遭到第一輪攻擊後,曹軍就無法組織反擊。
一般而言,感染此病,以夏、秋季最高,次為春季,最低為冬季。赤壁之戰雖在冬季,惟曹軍轉徙、訓練之時卻在秋季。赤壁之戰的戰場,恰好就在當時血吸蟲病盛行之地,而秋季正是最易感染血吸蟲病之時。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前,已染上血吸蟲病,過了一個月以上就發病,導致大戰時疲病交加,無力應戰。
至於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幹盜書、草船借箭、借東風、黃蓋捱打實施苦肉計、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等,都純屬虛構。《三國演義》描述赤壁之戰前,蔣幹充當曹操的說客,游說周瑜歸降。當時周瑜正憂心蔡瑁和張允會幫助曹軍,訓練出優良的水軍,乃將計就計,擺下「群英會」,誘使蔣幹盜走偽造的張、蔡二人的「投降書」,運用反間計,讓曹操斬殺蔡瑁和張允兩員大將。其後,龐統所獻的連環計,也是設計誘使蔣幹渡江引薦。然而,這些情節都是小說家言,並非事實。
歷史上確有蔣幹其人,他確實曾到過周營,不過是在赤壁之戰兩年後,自然沒有上周瑜的當,去盜甚麼書;曹操也沒有中周瑜的反間計,沒有殺蔡瑁和張允。龐統並沒有向曹操獻連環計,曹軍船隻之所以首尾相連擠在一起,並非是用鐵環互相緊扣。事實是因為曹軍要載運二十幾萬人馬,需要船隻太多,曹軍又不習水戰,駕船技術不佳;加上赤壁江面狹窄,赤壁所在的江面,僅有
曹操幾乎船艦盡失,大半人馬陣亡,只好收拾殘兵敗將,經華容道向江陵撤退。華容道非常泥濘,道路不通,當時還颳着大風,行軍甚為艱難。曹操就讓羸弱的士兵背着草鋪路,騎兵着急,不等路鋪好就催馬而過,結果很多人都陷在泥濘中,死於非命。不過,曹操走出泥淖後,竟然大喜,彷彿打了勝仗一般。諸將大惑不解,忍不住一問究竟。曹操自得地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劉備的確是我的勁敵啊!只是還晚了一步。如果早些放火,我們這邊一個人也活不了啊!)話音剛落,就接到探馬來報,說劉備的追兵在後面順風點火,幸好曹操已經奔江陵而去。
在《三國演義》中,華容道上演了一齣「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的好戲,曹操三笑諸葛亮,卻三次被諸葛亮的伏兵伏擊,最終因關羽念及舊日恩情,才僥倖得脫。但這些只是小說家虛構的情節,並非史實。曹操到達江陵時已極為狼狽,遂留下曹仁駐守江陵,自己匆匆引軍北還。
赤壁之戰以孫劉聯軍大獲全勝而告終。經此一戰,孫權得保江東基業;劉備則能休養生息,擴張勢力;曹操損兵折將,銳氣頓減,敗退回到北方,有生之年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自此,三分天下的雛形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