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宋王朝為甚麼打不過北方騎兵?

202113phn025_01
宋朝抗金場景圖(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3phn025_01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化解了五代時頻繁出現的兵變之患,但朝廷對武將的猜忌、提防、戒備,又產生了重文輕武、武力不振的問題。宋朝從立國開始,就面對嚴重的外患:在宋王朝的北邊,先後崛起契丹、西夏、金國、蒙古等對手,他們都跟宋朝打過仗。在外患不斷的情況下,宋王朝的武力不振,便意味着可能會在戰場上捱打,甚至有被消滅的危險。

 

契丹是第一個與宋王朝交手的北方對手。契丹立國的時間其實比宋朝要早。五代貞明二年(公元916年),這時候趙匡胤尚未出生,而北方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已經統一了契丹各個部落,建立帝國,國號「大契丹」。過了二十年,中原這邊,後梁已被後唐滅掉,後唐的軍閥石敬瑭又發動兵變,並且向契丹借兵,消滅了後唐,建立後晉。為報答契丹,後晉將原來屬於中原故土的燕雲十六州割給了契丹。再過十年,石敬瑭的繼任者叫做石重貴,對契丹不是那麼恭敬,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便發兵攻下後晉首都開封,滅掉後晉。同年,耶律德光將國號改為「大遼」。後世通常會將契丹稱為遼國。遼國的實力是很厲害的,可以滅掉一個中原王朝。

bulb

貞明

「貞明」是五代第一個朝代後梁的年號。

後晉滅亡後,節度使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但後漢立國僅三四年,便被後周取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合稱「五代」。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第二任皇帝柴榮,都是英雄之輩,一番南征北戰,從契丹手裏收復燕雲十六州中的瀛州、莫州、寧州,以及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這片土地合稱「關南之地」。但柴榮統一中原的大業尚未達成便英年早逝,不久,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取代了後周。

 

趙匡胤也是一位英雄人物,他建立宋王朝,下一步的計劃就是統一中原,結束戰亂與分裂的局面。對後晉割讓出去的燕雲十六州,趙匡胤當然想收復回來,可惜趙匡胤尚未完成這一夙願便去世了,繼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匡義。趙匡義也是英雄人物,繼續完成兄長未竟的事業。

 

太平興國年間,趙匡義御駕親征,揮師北伐,兵圍遼國的南京幽州城,想一舉收復燕雲地區,但與契丹騎兵決戰時卻大敗而歸。這是宋王朝第一次大舉伐遼,以失敗告終。幾年後,雍熙年間,趙匡義又派遣二十萬大軍,分兵三路,北伐契丹,史稱「雍熙北伐」。但這一次北伐又無功而返。楊家將故事裏的楊令公,就是在這次北伐過程中兵敗犧牲。

 

宋朝這邊要北伐,契丹那邊則要南征,因為他們也想奪回當年被後周攻取的關南之地,所以,契丹騎兵也頻頻揮鞭南下。不過,他們也沒辦法奪回關南之地,每次進攻都被宋朝部隊擊退。就這樣,宋朝與契丹打打殺殺幾十年,一直打到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在位的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國主親率大軍,又大舉南下攻宋,兵臨宋朝的澶州城下,這是遼國最後一次大舉南攻。為甚麼說是最後一次?因為遼國這一次進兵,迫使宋王朝的真宗皇帝御駕親征,雙方在澶州對峙,誰也滅不了誰,最後決定舉行和平談判。

 

通過艱難的談判,宋朝與遼國最終達成和平協議:遼國退兵,並承諾以後不再進攻宋朝,也不再謀求關南之地;宋朝則承諾以後不再北伐,不再謀求收復燕雲十六州;雙方以兄弟相待,和平共處。另外,宋朝每年送給遼國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匹絹布,作為經濟援助。由於這份盟約是在澶州簽訂,宋朝人稱澶州為「澶淵郡」,因此,這份盟約史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訂立之後,大宋與大遼之間維持了一百年的和平,在這一百年裏,雙方未再發生戰爭衝突。宋遼邊境總算平靜下來。

202113ph008_01
南宋劉松年繪的《中興四將圖》,描畫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四位大將及其侍從。
202113ph008_01

常年不得安寧的北宋邊關是西北,是與西夏接壤的邊境線。西夏,就是党項部族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割據政權。唐朝末年至五代時期,天下大亂,党項族趁亂割據西北多個州郡,建立了西夏政權。宋王朝成立後,西夏對宋朝時而歸附,時而反叛。景德三年,即宋遼「澶淵之盟」訂立第三年,宋夏之間也達成和平協議:西夏向宋朝稱臣,表示是宋朝的藩屬,向朝廷進貢;宋朝則賞賜西夏十分豐厚的財物,如白銀、茶葉、絹布。

 

然而,宋夏的這份和平協議非常脆弱,一方面,西夏想跟遼國一樣,與宋朝平起平坐;另一方面,宋朝想收復西北領土。因此,宋、夏雙方經常爆發戰爭,打仗幾年,又停戰幾年,再打幾年。西夏是彈丸之地,經濟、文化落後於中原,但軍隊很強悍;宋朝的綜合國力強於西夏,但士兵打仗不行,在戰場上與西夏兵直接交鋒,吃虧的多,打勝的少。

 

直到北宋後期,宋徽宗在位的時候,宋朝才找到剋制西夏的戰術,一點一點攻取西夏土地,然後建築城寨。如果給予宋王朝更長時間,征服西夏是完全有可能的。然而,正在這時候,宋王朝卻與崛起於白山黑水間的女真部族(金國)結成聯盟,定下「聯金滅遼」的戰略,將戰線轉到進攻遼國上。

 

女真騎兵比契丹騎兵還要強悍,他們與宋朝聯手,真的滅掉了遼國。被遼國佔領一百餘年的燕雲故土,終於回到宋朝手裏。可是好景不長,因為在聯合攻擊遼國時,宋朝軍隊的表現很差勁,戰鬥力低下,金國人看在眼裏,對宋朝起了輕視之意,起了揮鞭南下、牧馬中原的野心。很快,金國便找了一個藉口,發兵進攻宋朝,不但佔領了燕雲,還攻破宋朝的首都東京城,擄走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迫使宋朝南遷。歷史上將南遷後的宋朝叫作「南宋」,將南遷前的宋朝叫「北宋」。由於這一場大變故發生在靖康年間,所以史稱「靖康之變」。對宋朝來說,這是國恥,所以又稱「靖康之恥」。

202113phn026_01
入侵北宋的金國兵馬,吉林省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張奮泉/FOTOE)
202113phn026_01

靖康之變過後,南宋與金國對峙了一百年左右。到宋朝第十四任皇帝宋理宗在位時,南宋又與新崛起的蒙古汗國聯合,滅掉了金國。可惜像「聯金滅遼」一樣,宋王朝再一次「引狼驅虎」,很快,南宋與蒙古汗國又鬧翻了,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開始進攻南宋,南宋在艱難抵抗50年後,宣告滅亡。

 

宋朝與遼、西夏、金、蒙古騎兵對抗的經過,宋朝部隊在戰場上的表現確實很難看,勝仗少,敗仗多。漢朝可以打敗匈奴騎兵,唐朝可以打敗突厥騎兵,宋朝卻不能打敗北方騎兵。這是為甚麼?除了宋王朝「重文輕武」的制度因素之外,還有兩個客觀原因:首先,由於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中原王朝喪失了長城防線。長城是一道有效的防禦線,有這道屏障在,北方騎兵便不能輕易地躍馬南下;失去這道屏障,便可一馬平川南下牧馬。其次,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最厲害的部隊,而宋朝偏偏缺乏良馬。例如在《清明上河圖》中,畫面上的毛驢與騾子要比馬匹多得多,這正是宋朝缺乏馬匹的寫照。之所以缺馬,是因為當時優良的養馬地在契丹、西夏手裏,遼國每一名士兵可以配備三匹馬,這是宋人不可能做到的。缺乏良馬,宋朝軍隊的攻擊力難免要打一個折扣;而沒有長城,宋朝軍隊的防禦力也要打一個折扣。這兩個折扣之下,導致宋朝與北方騎兵對抗時,很難取得壓倒性的勝利。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10-1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