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13phn002_01
河南封丘陳橋驛壁畫。公元960年,五代末期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被部下黃袍加身,逼周恭帝讓位,建立北宋。(圖片提供:聶鳴/FOTOE)
202113phn002_01

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原本是後周的一員大將。後周皇帝柴榮英年早逝,於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病逝,由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半年後,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北方前線發來緊急情報:北漢已經發兵,與契丹兵匯合,準備聯手進攻後周。情勢危急,怎麼辦?小皇帝柴宗訓在宰相范質、王溥等人的建議下,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領大軍,前往邊境迎擊敵兵。殿前都點檢是掌管後周中央禁軍的長官,所以,我們可以將趙匡胤看作是後周軍隊的總司令。

 

趙匡胤率領禁軍離開後周的首都汴梁,開赴北方禦敵。禁軍離開後,開封城裏就傳出一則流言,說大軍出征之日,就是點檢作天子之時。對兵變心有餘悸的汴梁市民、士子、商人聽了傳言,非常害怕,匆匆收拾好財物,準備逃走,只有後周的小皇帝與大臣渾然不知。

 

正月初三晚,趙匡胤的部隊抵達汴梁東北方的陳橋(現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東南部),紮營休息。當晚,趙匡胤在大營睡覺,幾名將領卻聚在另一個兵營裏,秘密商議兵變的計劃。他們說:「皇上年幼無知,我們在前線拼命,為國殺敵,他能理解嗎?不如我們策立趙將軍為天子,然後再北征,也為時未晚。」

 

定下兵變計劃之後,這些將領又選出一名代表,將密謀的結果告知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親信趙普。一開始,趙匡義與趙普都不同意兵變。各個參與密謀的將領相互看了一眼,突然拔出兵器,說:「事已至此,已無退路。趙將軍若不同意,我等便是死罪。我們又豈能甘心受死?」

 

趙匡義與趙普一看,箭在弦上,不發不行,只能贊同兵變的計劃。這時候,趙匡胤本人知道兵變的消息嗎?按正史的記載,他可能是不知情的,因為正月初三晚上,他喝了不少酒,醉臥帳中,不省人事,直睡到次日黎明,才被帳營外面的叫呼聲吵醒。原來,眾將已經帶着士兵,站在大營之外,要擁立趙匡胤為皇帝。趙匡胤剛醒來,趙匡義、趙普便趕緊入內,報告情況,各位將領也站在帳門外,大呼:「我們都願擁立趙將軍為天子!我們都願擁立趙將軍為天子!」

 

趙匡胤大驚,起身披衣,來不及表態,已被趙匡義、趙普扶着出營。在帳營外等候多時的將領,趕緊把一件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黃袍,就是黃色的袍服,由於唐朝時,皇帝經常穿黃色袍服,又不准民間着黃衣,黃袍便成了皇帝的專用袍服,是天子的象徵。眾將領將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表示擁立他當皇帝。這就是成語「黃袍加身」的來歷。由於這次兵變發生在陳橋驛,又稱「陳橋兵變」。

202113phn003_01
《繪圖詳註蒙學三字經》插圖:陳橋即位圖,民國初年錦章書局印製。(圖片提供:劉長隨/FOTOE)
202113phn003_01

給趙匡胤披上黃袍之後,眾將跪倒在地,高呼萬歲。趙匡胤開始還不接受擁立,但開弓沒有回頭箭,眾將哪能就此罷休?他們將趙匡胤扶上馬,要求馬上殺回汴梁城,奪了皇位再出征。

 

趙匡胤騎在馬上,勒住繮繩,對各將領說:「你們貪圖富貴,非要立我為天子。好吧,如果你們服從我的命令,我就當你們的頭。不然的話,這個頭我不當也罷。」各將領說: 「我等惟命是聽。」

 

趙匡胤說:「當今天子與皇太后,我等都侍奉過;公卿大臣,都是與我們平起平坐之人。入京之後,你們不得欺凌他們,更不得縱兵洗劫府庫,騷擾百姓。你們若遵守,必有厚賞。若違反,則重罰你們。你們可答應?」眾將都說,一切都聽從趙匡胤的指揮。

 

於是,大軍從陳橋驛回到京師汴梁城。趙匡胤先下令讓將士解甲還營,他本人也回到殿前都點檢公署辦公,並脫掉了黃袍。但過了不久,他手下的將領們又簇擁着後周的宰相范質、王溥等人來到公署,要求這些大臣擁立趙匡胤為皇帝。

 

趙匡胤嗚咽流涕,對范質等人說:「我受先帝厚恩,今日受眾將挾迫,無可奈何,事已至此,慚負天地,您說能怎麼辦?」范質等人一時不知如何回答,趙匡胤手下一名將士突然拔出利劍,走上前,大聲說:「我等今日必得新天子。」范質、王溥等人只好向趙匡胤下拜,口稱萬歲,表示支持趙匡胤稱帝。

 

第二天,即正月初五,後周舉行最後一場典禮——禪讓大典。甚麼叫做禪讓?禪讓就是指古時候,在位的君王將王位讓給別人。在這次禪讓大典上,後周小皇帝柴宗訓把皇位禪讓給了趙匡胤,趙匡胤則封柴宗訓為鄭王,同時詔告天下,定國號為「宋」,改年號為「建隆」。所以,趙匡胤建立的新王朝,稱為宋朝;而公元960年,即是大宋建隆元年。

 

這就是正史記載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建立宋王朝的經過。按照正史的記載,兵變不是趙匡胤自己策劃及發動,他只是受到眾將士挾迫,被動順從了兵變。當然,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不是就如正史所說,我們已無法深究。不過,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次以趙匡胤為主角的陳橋兵變,與五代時期發生過的其他兵變有些不一樣。有甚麼不一樣呢?

 

以前,發動兵變的人,通常都是嗜殺之輩,舉兵之時,免不了大開殺戒,生靈塗炭。趙匡胤則不同,他生性仁厚,進入汴梁城之前,先告誡部下:不得濫殺無辜。所以,趙匡胤的大軍入城,幾乎是兵不血刃,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殺戮。

 

以前,發動兵變的人,在奪得皇位之後,往往會將前朝的皇帝殺掉,比如唐朝末年,朱溫兵變,建立了梁朝,然後便把唐哀帝李柷毒死。趙匡胤黃袍加身,卻沒有對後周小皇帝下這樣的毒手,而是下詔:優待後周的柴氏後人。

 

五代時期的兵變還有一個很荒唐的慣例:兵變之日,要允許下面的士兵登堂入室,搶劫百姓的財產,以此來換取士兵對兵變的支持。而趙匡胤黃袍加身時,則要求眾將士對天立誓,「不得驚動都人」,所以,趙氏部隊進入汴梁城時,尋常百姓幾乎不知道眼皮底下剛發生了一場兵變。

 

在軍閥林立、殺人如麻的五代,趙匡胤雖然也是軍閥出身,但他表現出明顯不同於其他軍閥的可貴品質。這個可貴品質就是仁厚。相傳當時華山有一名叫陳摶的世外高人,聽到陳橋兵變的消息,忍不住呵呵大笑。人們問他,為何這麼高興。陳摶說:「亂世結束了,天下從此將安定下來。」陳摶未必真有甚麼未卜先知的特異功能,也許他正是從趙匡胤不同於其他軍閥的表現而預見天下將安定下來。

 

事實正是如此,趙匡胤建立的宋王朝,並沒有像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那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而是成了享國三百多年的長命王朝,是漢朝之後最長壽的一個王朝。

202113phn004_01
宋太祖趙匡胤像,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圖片提供:楊興斌/FOTOE)
202113phn004_01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10-1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