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22phn015_01
袁世凱像(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22phn015_01

在中國近代史上,袁世凱長期被視為反面人物,不但兩岸三地編寫的近代史對他口誅筆伐,就連風靡西方的中國近代史教材(如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當中的袁世凱也是一個狡詐自私,獨裁誤國的壞人。世人已將袁視為「竊國大盜」。那麼,袁世凱真的如此不堪嗎?

 

袁世凱向慈禧自首

袁世凱長期遭受非議,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說他出賣了維新運動,導致慈禧發動戊戌政變。這種說法來源已無法查證,然則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1898年9月18日深夜,譚嗣同帶着偽造的密詔夜訪袁世凱,要他派兵包圍頤和園,劫持慈禧太后。袁在9月20日回天津後,並沒有向清廷告密。9月21日,慈禧就發動了戊戌政變。御史楊崇伊來到天津,向榮祿回報,太后要重新訓政。當袁聽到楊崇伊帶來的消息後,以為事情已洩露。為了自保,袁就向榮祿報告維新派圍園劫后的圖謀。在袁世凱親信張一麐的《心太平室集》和榮祿親信陳夔龍的《夢蕉亭雜記》兩書中,都有記載此事。其實,說袁告密是不準確的。在他向榮祿洩密前,慈禧早已發動政變。袁不是告密,而是自首。他是主張變法的,他的辦法更切合實際,只是戊戌年沒有給他實踐的機會。

 

在擔任直隸總督期間,袁大力推動自治實驗,在基層推動全民普選。他認為民智未開,通過地方自治,能激發民眾的政治熱情,喚醒他們的權利意識。在他的治理下,直隸成了當時的「模範省」。

 

袁世凱的貢獻

辛亥革命發生後,沒有一股政治勢力能推翻清政府。大部分人都贊成讓袁逼迫清帝退位,然後讓他做大總統。當時袁的聲望是很高,可謂眾望所歸。美國傳教士赫德蘭(I.T.Headland)說,袁是「為國家掌握航向」的人;《泰晤士報》記者莫里循(G. E. Morrison)則說,袁是「中國的未來」。在清末新政中,他的確是「掌握航向」的人。

 

在政治方面,他一直認為「君主立憲」是中國當時唯一的選擇,「民主共和」不適合中國國情。所以,他想實行的是君主立憲,而不是君主專制。袁世凱要當的皇帝是「立憲皇帝」。這個「立憲皇帝」的權力,是受到限制,與中國歷代皇帝的無上皇權,是不可相提並論。他運用逼宮手段,結束了清朝在中國268年的統治,促成中華民國的誕生。

202122phn016_01
袁世凱登極所用印模(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22phn016_01

在國防方面,他是中國現代陸軍的奠基者,是中國現代軍事學校的最早開辦者;他用警察取代衙役維持社會治安,是很有功勞。八國聯軍之役後,列強不允許清廷在天津駐兵,袁就訓練三千名警察進駐天津,維護了國家主權。在社會方面,他開創的北洋實業,對中國早期工業現代化,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和張之洞一起促成清廷廢除科舉制度,並興辦大量新式學堂。

 

「二十一條」的來龍去脈

罵袁是「賣國賊」,主要是說他為一己私利,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但事實並非如此。在「二十一條」中,最苛刻的是第五號條款。第五號共七條,主要的內容是要求中國中央政府各部門,都要請日本人顧問;所有重要地方的警察局由雙方合辦;中國的武器,最少一半以上要用日本軍械,或者中國開工廠製造軍械,必須用日本材料,請日本技術人員。袁對此批示,第五號的七條根本不用討論,堅決不同意。其他凡涉及中國主權,也一律抵制。袁一面與日本虛與逶迤,一面暗中尋求外力支持。時任袁秘書的顧維鈞,回憶外交總長每次與日使會晤後,都要化妝去見美國公使芮恩施(Paul Samuel Reinsch)和英國公使朱爾典(John Newell Jordan),秘密通報談判內容。1915年2月15日,袁政府將拍照複製的「二十一條」全文英文譯本,交給《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發表,公開日本的要求。「二十一條」曝光後,各國輿論譁然。列強政府紛紛向日本施壓。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日本不得不撤除「二十一條」中最苛刻的第五號要求。5月7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要中國在48小時內答覆,並威脅說日本軍隊已經蓄勢待發,「如到期不受到滿意之答覆,帝國政府將執認為必要之手段。」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一直拖到5月9號,離最後期限前一個小時,北洋政府才簽了字。所謂二十一條,實際上真正接受的只有十幾條,而且經過談判,作了不少修改。當時日強中弱,袁惟有忍痛簽字。袁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苦苦與日本周旋,終於刪除了其中最苛刻的條件,盡可能維護國家主權。

202122phn017_01
袁世凱手批「二十一條」的稿本,山東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張慶民/FOTOE)
202122phn017_01

南北議和後,孫中山讓位,袁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仍未改變中國四分五裂的狀態。除了袁直接控制的北洋軍閥外,中央政府徒有其名。袁擔任總統後,制定《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致力建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讓各自為政的地方政權聽命於中央。袁要求各省都督不得兼任省長,將軍政和民政分開,軍隊直屬中央,但遭各省軍閥抵制而流產。袁認為無論是內閣制還是總統制,都無法使中國恢復中央集權制。袁畢竟是一個舊官僚,他的思想難免打上時代的烙印。1908年,攝政王載灃以袁「有足疾」為名,發布一道上諭,強迫位高權重的袁世凱退休。在皇權體制下,袁也不能反抗,最後還得上奏謝恩,連夜出京,狼狽如喪家之犬。因此,袁認為自己若能黃袍加身,就能以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袁認為要中國統一,除了君主制外,別無他途。袁稱帝並非如人們想的那樣,純粹因為個人野心膨脹。其實,他這樣做也有重振中央集權的意圖。但是,袁誤判了國內外的形勢,終因稱帝而身敗名裂。

202122phn018_01
袁世凱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證書,天津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楊興斌/FOTOE)
202122phn018_01

袁世凱失敗之因

袁之所以失敗,有說是共和戰勝了帝制,民主戰勝了專制。但在袁稱帝期間,沒有出現民眾大規模反袁的情況,所謂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本身就值得懷疑。中國實行了二千多年帝制,一夜之間沒有了皇帝,民眾反而不習慣。帝制已被推翻,共和又辦不好,政潮迭起,亂象叢生。共和既無法解決問題,退回帝制又是死路一條,這正是當時中國面對的困境。其實,這是清朝滅亡後,中央政府欲以君主制的形式,重建中央集權制度的失敗。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全憑戰爭與暴力;要鞏固中央集權,也離不開中央強大的軍事力量與官僚體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後,各地軍政府變成獨立自治的地方諸侯,不再聽命於中央。因此,在辛亥革命後,要重建中央集權制度,沒有強大的武力是辦不到的。袁於1916年稱帝時,既沒有兵力削平各省諸侯,又無法真正控制北洋諸將,所以袁根本無力重建中央集權體制。為甚麼蔡鍔只憑三千士兵,就擊敗手握十萬大軍的袁世凱?若非北洋諸將如段祺瑞、馮國璋等抵制袁稱帝,是根本辦不到的。至於陸榮廷、唐繼堯等非北洋系的地方軍閥,本來就與袁離心離德,只因師出無名,才遲遲沒有興兵反袁。待袁氏稱帝,他們起兵討袁,就名正言順了。

 

袁世凱由一個聲望甚高的改革家,淪為千夫所指的「竊國者」,這是他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假設袁不稱帝,能在大總統任上統一全國,或提早死去,歷史對他的評價就會正面得多。可惜,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4-14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