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漢武帝施政與兩漢外戚專權的成因

202122phn025_01
漢武帝、李廣和衞青塑像,山西省朔州山陰縣,廣武漢墓群廣場。(圖片提供:董力男/FOTOE)
202122phn025_01

外戚專權是兩漢政治的一個痼疾,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都無法根除的弊病,成為王朝滅亡的毒瘤。那麼,外戚專權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這個禍根,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所種下。

 

漢武帝削相權

漢武帝為強化皇權,有意削弱相權,要事都不和丞相商量,而由宮廷中的近臣參與決策,形成所謂的外朝和內朝。外朝官是指屬於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構成的官僚體制,是法定的行政機構;內朝官是皇帝的近臣組成。武帝重用職位較低的侍中、大夫、尚書等掌管機要事宜,凡軍國大事,先讓內朝官參議,提出意見,而公卿大臣往往未能參與。由於武帝用親信或外戚主管尚書事務,又賦予他們以披閱奏章,建議批答之權,尚書地位就日顯重要。這時國家實行雙軌制,三公九卿是行政人員,皇帝也有自己的機要系統,尚書就是皇帝的心腹。至東漢時,三公九卿的權力基本上被尚書取代了。「今之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於三公。」(《後漢書‧陳忠傳》)

 

武帝為削奪丞相之權,便重用加官。皇帝對親信的九卿或其他官員、儒生,在他們本職之外,再授予侍中、常侍之類的名號,當時人稱這類官名為加官。所謂加官,是一種頭銜,並無具體職掌,但獲得此號者,可出入宮禁,並參與機密的商議。有時他們還會依皇帝的旨意去批駁外朝大臣。西漢的近臣,實際上是皇帝的賓客和幕僚。這些加官均在宮內,在皇帝身邊辦事。不僅如此,武帝還設置大司馬大將軍一職。由大司馬大將軍統領各種加官,分薄丞相之權。從此,原來直接聽命於皇帝、但互不統轄的各種加官,形成了一個以大司馬大將軍為首的班子。縱使原來地位不高的人,掛上將軍銜之後,也相當於九卿。

 

外戚專權

兩漢期間,皇帝的親衞武將往往是其親戚,這是漢武帝開的頭。第一位大將軍是衞青,他的三姐衞子夫深受漢武帝寵愛。武帝愛屋及烏,就重用衞青,命他出擊匈奴。皇帝用親戚掌握軍隊,固然能掌控兵權,但也為外戚專權埋下了隱患。西漢末年和東漢年間掌權的外戚,都有大將軍的頭銜。以外戚掌握親衞武裝,給外戚專權提供了制度基礎。大將軍根本不受丞相節制,他在尚書之上,成了內朝的實際領導者,也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本來,皇帝領導內朝後,外朝已經被壓在內朝之下。自從有了大將軍後,大將軍又凌駕於丞相之上,外朝的地位就愈來愈低了。

 

名義上,掌握中央政府的還是三公九卿;實際上,權力中心轉移到大司馬大將軍所領導的內朝。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之職,把握朝政20年,改變了漢武帝以前以丞相為中心的三公執政的形式,開始了西漢後期,外戚專權的時代。宣帝即位後,乘坐馬車去拜謁祖廟,霍光就坐在馬車一側陪侍。宣帝見霍光身材高大,臉容嚴峻,不由自主地覺得非常畏懼,惶恐不安,就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樣難受。宣帝為甚麼那麼害怕他呢?因為霍光權勢滔天,自己的生死存廢都由他說了算。
 

202122phn026_01
衞青像(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22phn026_01

王莽篡漢

當皇帝比較英明,外戚專權的情況還不會太嚴重。內朝侵奪三公和九卿權力之舉,其實是皇權的延伸。然而,不少皇帝並不英明,或昏庸無能,或荒淫無度,無法駕馭政局。外朝的權力既被內朝侵蝕,內朝又為外戚所把持,外戚專政的情況自然無法避免。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去世,太子隱繼位,是為成帝。帝舅王鳳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尙書事」的名義輔政,當時成帝已19歲,本有親政的能力,但因耽於酒色,而委政於王鳳。王鳳執政後,廣收人才,奠定 此後王家不可動搖的政治勢力。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鳳去世。此後終成帝一生,輔政將軍一職由王家人輪流充任。繼任王鳳的是他的幾個弟弟王音、王商和王 根。他們先後以「大司馬車騎將軍」、「大司馬衞將軍」和「大司馬驃騎將軍」等 官銜輔政。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病死,由他的姪兒王任大司馬。漢哀帝病死後,王莽為便於專權,不願立年長的宗親做皇帝,就選定了中山王劉興年僅9歲的兒子劉瑞做皇帝,是為漢平帝。

 

平帝即位時,太皇太后王政君年事已高,沒有精力再理朝政,就把輔佐皇帝的重任交給王莽。不料王莽竟大開殺戒,先是逼迫成帝和哀帝的皇后自殺,然後報復曾反對他當大司馬的何武和公孫祿,以互相稱舉(稱譽舉薦)的罪名,將兩人先罷官,再處死。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給平帝喝下一杯毒酒,平帝幾天後就死了。王莽在宗室中找了廣戚侯兩歲的兒子劉嬰當皇帝,是為孺子嬰。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發動宮廷政變,逼太皇太后交出傳國玉璽。次年正月,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

202122phn027_01
漢代王莽事跡圖,明宣德時期彩繪鈔本《御製外戚事鑑》。此為明宣宗為訓誡外戚恪守臣道,令楊榮從歷代正史中摘抄有關外戚的史料繪製而成。(圖片提供:緣紫舞/FOTOE)
202122phn027_01

東漢架空三公之權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後,鑑於之前大司馬篡權的亂象,設「尚書台」架空三公之權,一切政令皆經尚書台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時人稱「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台閣」就是尚書台。由於皇帝倚重它,使它成為連接皇帝與臣下的唯一媒介。到了東漢後期,外戚、豪族等權臣以「錄尚書事」的銜頭入主尚書台,專擅朝政。東漢自和帝以後,一百多年間,外戚與宦官爭鬥不休,交替專政。如順帝的梁皇后得寵,國丈梁商任大將軍,國舅梁冀任河南尹,梁家可謂權傾朝野。梁商為人還算厚道,梁冀就不同了。此人集貪婪、殘暴與專橫於一身。順帝死後,梁皇后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梁冀做大將軍,沖帝和質帝都是傀儡。由於質帝雖然年幼,但他十分聰明,對梁冀專權跋扈頗為不滿。質帝在朝見大臣時,當面對梁冀說:「此跋扈將軍也!」梁冀聽了既驚且怒,就命人在質帝的餅裏下毒,質帝9歲就被梁冀毒死了。質帝死後,梁冀另立桓帝。他為了操縱桓帝,將另一位親妹嫁給桓帝,但這個妹子並不得寵,鬱鬱而終。她一死,梁冀就遭了滅門之禍,價值三十幾億的財產也被充公,這相當於國家全部歲收的一半。

 

內朝制度形成外戚之患

總括而言,漢朝的權力結構是複式的,外朝是正式的權力系統,內朝是非正式的副權力系統。這個制度是武帝設計的,他要加強皇權,乾綱獨斷,所以用內朝侵奪丞相的權力。不過,武帝雖然擢用外戚近臣,但因其雄才大略,故能操控局面。武帝死後,西漢終於出現外戚專權之禍,最終被身為外戚的大司馬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光武帝建立東漢後,鑑於西漢大司馬篡權的教訓,設「尚書台」架空三公之權,其動機與手法和漢武帝如出一轍,都是通過副權力系統,侵奪外朝的權力,以強化皇權。但這個皇帝精心設計的權力系統,最終卻為外戚專權大開方便之門,可謂事與願違。

 

當初天子封建宗室,以屏衞四方,捍衞中央,但諸侯互相攻伐,甚至興兵造反,所以後來就不行封建了。漢武帝雖然雄才大略,但他私心自用,為了強化皇權,任用外戚執掌內朝,侵奪三公九卿之權。外戚專政,為禍不淺,但西漢為外戚所篡,東漢仍然重用外戚,實令人匪夷所思。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在《三國史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一種不適宜的制度,人類是非經過長久的經驗,不會覺悟的。」「當一種制度的命運未到滅亡的時節,雖有弊病,人總只怪身居其位的人不好,而不怪到這制度不好。」換言之,漢武帝私心自用,以內朝侵奪外朝的權力,破壞了官僚體制的正常運作,為外戚專政大開方便之門。與其將兩漢敗亡的責任,歸罪於個別外戚的品質惡劣,不如歸罪於武帝設立的內。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4-14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