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一代暴君?

202122phn001_01
秦始皇雕像,遼寧省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22phn001_01

到底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無道暴君?這是大家至今爭論不休的歷史課題。一方面,他焚書坑儒、過度役使人民修建阿房宮及萬里長城等大型土木工程,應當被視為暴君,事實上,司馬遷在著述《史記‧始皇本紀》時,批評他「恩寡情薄,心若虎狼」;但另一方面,他結束了戰國的分裂時代,實現統一天下的偉大事業,統一文字、度量衡,以及推行郡縣制,構建了中國歷朝的基本政治體制,應是千古一帝。那麼,為何史家對他的評價如此負面呢?

 

秦始皇的過失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漢朝奪取天下後,為了令漢朝統治合法化,必須宣揚秦朝的政治過失。賈誼在《過秦論》中論證秦朝的種種過失,司馬遷在《史記》也持此說。是故,我們在閱讀《史記》時,應當注意司馬遷身為漢朝史官的立場。其二,始皇推崇法家,鎮壓儒者,被視為儒家大敵。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學說成為歷朝的正統思想。他焚書坑儒之舉,自然成為世人批判的對象。然而,若僅從上述兩個立場出發,則無法客觀地全面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功過。

 

始皇最受非議之處,主要是焚書坑儒。他用焚書的辦法鉗制思想,應受到譴責。然而,他這樣做,並非一時衝動。商鞅認為應該毀滅詩、書、禮、樂等書,而且確曾付諸實踐。焚書乃秦國傳統,商鞅變法時,秦國已有焚詩、書之舉。商鞅變法在公元前359年,下距秦始皇焚書147年。

 

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不是在統一天下後,馬上採取焚書坑儒的政策。焚書是在統一天下後第九年;坑儒是在統一天下後第十年。在此之前,始皇對於文化思想持開放態度。他召集的文學方術之士甚眾,博士們在咸陽宮與丞相、御史大夫等重臣一起討論政制問題。他巡行郡國時也有博士隨行,對方術之士更是言聽計從。然而,這些文學方術之士皆生於戰國時代,始皇認為不切實際的古典文獻,他們卻認為應予保存,並指「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於是,他們引經據典,批評秦朝的新政。他們不僅口頭批判,還著書立說。雖然如此,始皇尚未下令焚書。直至博士淳于越倡言反對郡縣制,主張恢復封建時,始皇才下令焚書。至於坑儒,則是因為方士盧生不但欺騙秦始皇有長生不死之藥,還大肆攻擊他,這令秦始皇無法容忍。

 

當然,秦始皇鎮壓異己,鉗制思想的手段是相當殘酷。在秦始皇看來,皇帝說是黑的就是黑,說是白的就是白,天下臣民不需要問為甚麼,只要絕對服從就行了,所以他要徹底消滅往昔的歷史和民間的學術。他規定「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他要殺掉一切敢聚在一起談論儒家經典《詩》、《書》的人,凡是敢用古學非議時政的人,不但要殺掉,還要將與他有血緣關係的人全部殺光,這就太過分了。

202122phn002_01
陝西西安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內展出插了銅鏃的頭骨,顯示出他當時是被刑殺致死。(圖片提供:聶鳴/FOTOE)
202122phn002_01

秦亡之因

始皇導致秦朝速亡,有兩個原因值得深思:一是他創建新制度後,沒有改進統治方法,以致人民無法適應制度變革;二是統一天下之後,國事更加紛繁複雜,他卻未能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首先,始皇統一天下後,有11年時間從事鞏固統一的工作。他重視硬實力建設,卻忽視軟實力建設。他收天下兵器,鑄造12金人,一方面可以防止六國遺民叛變,另一方面又可以表示天下以後再無戰事。然而,民眾雖盼望天下一統,共享太平,但被征服者的心理是相當複雜的。秦始皇在統一戰爭中,到底殺了多少人,現已無法統計,但肯定是殺人如麻的。秦國大將白起揮師伊闕,擊敗韓魏聯軍,斬獲首級24萬;率軍進攻魏國時,俘虜對方3員大將,斬首13萬;戰勝趙國大將賈偃後,將2萬俘虜投入黃河;進攻韓國陘城,又斬首5萬;與趙軍決戰於長平,將俘虜的40萬人一律活埋。此役前後殺害趙軍多達45萬餘人。秦始皇大開殺戒,對六國遺民造成嚴重傷害,在他們心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張良是韓國貴族,他要刺殺秦始皇,為國報仇。「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民諺,說明楚人對秦痛恨之深。項羽入關後大開殺戒,正是出於這種復仇心態。對知識分子而言,亡國之痛,故國之思,是難以抹除的。

 

秦始皇窮奢極侈,大興土木,建築阿房宮和秦始皇陵就用了70萬 囚犯,他又好大喜功,征討四方,進攻匈奴徵兵幾十萬,進攻百越和南戍又徵兵數十萬,修築長城又動員幾十萬人。當時全國人口約二千萬,約有四五百萬青壯,還能剩多少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呢?不僅如此,壯丁每年要為朝廷服徭役一個月,稱為「更卒」;一生要服兵役兩年:在本郡或京城服役一年,稱為「為正一歲」,還要去邊疆防守一年,為「屯戍一歲」。名目繁多的負擔壓得百姓喘不過氣。

 

獨裁好戰招禍

商鞅變法,廢除貴族制,推行軍功爵制,以「爵祿」的形式來酬答服兵役者。這種鼓勵大家不要安於現狀的機制,只適合處於列國爭霸之時,用來富國強兵,招募人才,卻不宜於治理統一後的國家。打江山和坐江山是兩回事。打江山相對簡單,誰有本事破壞舊秩序,誰就上台執政;坐江山則不然。治天下要求維護現有秩序,而不是挑戰現有秩序;要求安守本分,而不是破壞現狀。因此,始皇欲安定天下,就要重塑新的社會價值觀。

 

嬴政即位後,一切以戰爭為中心,獎勵軍功,激勵大家去建功立業。然而,統一天下後,人們的出路何在?他宣稱要令天下太平興盛,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與「興太平」南轅北轍。他求神仙,煉丹藥,修長城,修驪山墓,修馳道,就是沒有關心百姓疾苦,設法改善民生。

202122phn003_01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陝西西安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圖片提供:蘇振強/FOTOE)
202122phn003_01

始皇大權獨攬,不願放權,事無大小都要親自裁決。他每天要批閱刻在竹簡上的奏報,重達120斤,不處理完不休息。至於如何治理這個廣土眾民的國家,他並沒有提高自己的領導才能。總而言之,秦始皇不明白天下可馬上得之,不能馬上治之的道理,未能完成從秦國一國之主,到秦王朝天下之君的角色轉換。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他的失誤都僅限於當時,而其功績卻是永垂千古的。故始皇可謂功在萬世,罪在一時。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4-14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