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聲音導航:

 

202105phn011_01
遼代契丹先民草原生活場景雕塑,遼寧省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05phn011_01

遼文化的影響

金滅遼、北宋,同時接承遼與北宋的文化,而此前遼代的情況類似。契丹族在唐代時,雙方的接觸及關係,使契丹人對中國文化並不完全陌生,同樣在遼國建立及發展過程中,攻取受唐文化影響的農業民族渤海國,又有擄獲長城沿邊的漢人,進而取得燕雲十六州大量的中原漢人,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以及中華典章制度的初期建立者。當遼太宗耶律德光滅後晉,入主中原,又很快北撤回國時,帶走很多中原文物、典章、士大夫等,更加增遼朝漢化的資源,以及促進中國制度、文化的建設。

 

契丹遼朝的民族與國家的組成,簡括為兩個方面,一面是契丹為主的北族,一面是漢人、渤海人為主的農業民族,在國家統治上也因之由兩方面構成,一是游牧式北方的「國制」,一是農業式南方的「漢制」,這就是「因俗而治」的政策。在漢制這方面說明了中國制度、文化的觀念與實踐。制度是文化具體的施行,背後實根源於文化。遼代漢制就是中國文化主流漢文化的傳統,所以施行漢制等同於漢文化的發展,而其根源是由儒學而來。遼朝的漢制大體上有中央及地方的部分官制,州、縣城市的建設,科舉制度的施行,各級學校教育,儒學經典的學習,文學藝術的發揚等等。有些制度採取兩種文化並行的辦法,如契丹文、漢文並行,是國家兩種法定文字,草原法律與中華法律並行但分開對象。

 

遼代中國文化得到維持,使得契丹帝后、貴族、官僚們有些熏染和學習,生活習俗漢化之外,還有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漢學表現。又因和北宋的長期和平,雙方外交來往密切,形成多方面文化的交流,也影響到遼國漢文化的吸收與發展。後來金朝滅遼,遼國的文化、人才也同時為金所繼承。

202105phn012_01
遼代文官及侍女圖壁畫,大同市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馮立軍/FOTOE)
202105phn012_01

金初的漢文化接觸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是由東北發跡,經過早期部族間戰爭奠定強盛的基礎,進而發兵攻滅大國遼朝。繼之南下滅北宋,與南宋劃淮河為界,成南北對峙的局面,華北全在金國的疆域之中。女真族並非游牧民族,而是有着農耕、漁獵、畜牧生活,和華北漢人農村生活相近,他們定居的村寨有粗淺的農業文明,故而對華北農業文明接受度較高,漢文化也相對地較易於接受。女真興起於東北,早先接觸到的漢文化是在遼朝統治下受唐代文化造就的渤海人與漢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就已選用他們任官,例如渤海人楊璞,漢人韓企先,就是當時制訂新國家禮儀制度之人。隨後太宗吳乞買和宗室貴族們同樣對漢文化有着較多的興趣,在征服遼及北宋期間,一面將人才、書籍、文物等收集往首都上京(哈爾濱阿城區),一面建立些中國式的官僚制度。相當多的遼朝及北宋的漢人,出任中央和地方的官員,或者充任貴族們的家庭教師,漢化的渤海人也在其中,共同傳播漢文化。以後金朝有相當程度的漢化,儒學日漸發展,中國文化大體維持在整個的金代時期。

202105phn013_01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畫像(圖片提供:聶鳴/FOTOE)
202105phn013_01

北宋文化對華北金代的影響

經過遼朝二百多年的統治,雖然中國文化沒有稍多的發展,也缺乏較高的水平,但總算是維持住基本的層面。金滅北宋後,擁有整個華北地方,除繼承遼國遺留的人才及文化外,又進一步得以繼承北宋的人才及文化,這不比遼代粗淺的漢文化,而是正統中原文化的遺留。金朝的皇室、貴族、官僚們對中國文化有高度的熱忱,漢化相當快速且層面較廣,除了女真統治者少部分的特權,以及固有的一些制度外,幾乎是走全盤漢化的路子,看來並不異於唐、宋的漢族朝代。無論是在典章文物、禮儀制度的各方面都採用漢文化,而高層次的思想觀念也常呈現中國的形式與內涵。金朝與南宋對峙,然而金國朝廷及士大夫們全都以「中國」自居,這是非常特別的認同。

202105phn014_01
女真文書殘頁,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聶鳴/FOTOE)
202105phn014_01

金代沿用北宋的教育及科舉制度,雖然都不如北宋發達,但也頗有可觀,而儒學因之延續。又翻譯儒學經典為女真文,供其民族學習,開創女真進士科舉,設女真學校等這些與漢化相應的措施。朝廷對《孝經》特別重視,積極推廣,使忠孝思想成為舉國一致的基本教養。北宋留下的文化財產,有大量的人才,地方的學校、書院,教育興學的理念,以及為數眾多的圖書,發達的刊書印刷業,可說是金國繼承北宋非常有價值的遺產。加上金與南宋間貿易、外交的往來,南宋的儒學也有部分傳播於華北。

202105phn015_01
宋代《古文孝經》碑局部,重慶大足北山石刻(圖片提供:靖艾屏/FOTOE)
202105phn015_01

金代對唐、宋儒學是採取全面接受的基本態度,經史傳統也是如此,但並非沒有商量及批評。對於宗教的佛、道亦復如此,特別是全真道教的創立,主張三教融合而漸興盛,使儒學也受到些影響。對宋代儒學並不因征服及對立而排斥,推崇歐陽修、司馬光、范仲淹、王安石等學術與人格風範,黃庭堅及蘇軾在金代文學書法上則享有重名;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也常被視作典範。對於宋代理學似乎沒有太多的關注,傳布不廣,但仍有儒士潛心研究,以及教學推廣。這個在近古時期獨尊的新儒學,在北宋亡國後的華北並非毫無所知,但要到了南宋儒士北上時,新儒學才漸稍多地在華北傳播開來。

Author:
Last updated:
2024-01-0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