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福州七巷內有哪些名人足跡?

30045ph015
林覺民故居及冰心故居
30045ph015

林覺民及冰心故居

「意映卿卿如晤……」這封林覺民千古絕唱《與妻書》,令無數中國人盪氣迴腸,血脈賁張。林覺民故居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大宅有三進,現存二進,佔地面積694平方米,新建的大門改在楊橋路。故居正座南側隔牆外有紫藤書屋、小書齋,牆外西南角有小院,一廳一房,正是林覺民夫妻居室。居室南面有小天井,植有臘梅。《與妻書》中寫「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情景,就發生在這裏。

bulb

林覺民

林覺民(1886—1911年),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閩縣(今福州市)人,中國同盟會會員,民國革命家,故居在楊橋巷。13歲時,奉養父林孝穎之命,無奈參加童生考試,林覺民在試卷上只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字,便摔手離去。1907年赴日本留學四年,其間加入同盟會,口才卓越,四處演講,極為活躍。1911年春,林覺民肩負同盟會使命,回福州組織福建革命志士參加廣州起義。1911年4月9日,「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毅然與懷有身孕的愛妻陳意映訣別,參加辛亥革命廣州起義,衝鋒陷陣,失敗被捕,慷慨就義,英名永遠刻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念碑上。

林覺民犧牲後,林家避禍遷離,故居賣給冰心祖父謝鑾恩,於是又成了冰心故居。謝家在這裏一直住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現代文學家冰心十一二歲時住在這裏。故居二進中為廳,冰心和祖父就住在兩側廂房。廳前有天井、屏門,廳後有小天井,兩旁披榭。冰心《我的故鄉》中這樣描述故居:「我們這所房子,有好幾個院子,但它不像北京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進屋子的前面,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每個『天井』裏都有一口井,這幾乎是福州房子的特點。這所大房裏,除了住人以外,就是客室和書房。幾乎所有的廳堂和客室、書房的柱子上、牆壁上都貼着或掛着書畫。」

30045ph016
冰心故居正座南側隔牆外有紫藤書屋及小書齋
30045ph016

嚴復故居

嚴復故居在郎官巷西段,佔地609平方米。故居由主座和花廳構成。主座雙重大門,前一扇門裝在石門框內,乃木條隔扇門(寧波門),後一扇串攏(合扇)大板門裝在石臼上。門內有走廓。正間分前後廳,中施屏門,兩邊為廂房。後天井左右有小披榭。花廳四面圍牆,設小門通主座。正座是清代同治丁卯(1867年)建,花廳為民國式雙層木構小樓。樓上為一單開間,為嚴復晚年書房、會客室,建築紋飾仿西式風格。樓下為敞廳,採用新式三角頂架建構。這種中西風格相融的居故,聯想嚴復的思想還真有點味道。1921年10月27日,嚴復於故居病逝。

bulb

嚴復

嚴復(1854—1921年),譜名傳初,乳名體乾,入福建船政學堂時改名宗光,字又陵,後又改名復,字幾道,晚號瘉壄老人,別署天演宗哲學家,侯官(今福州市)陽岐鄉人,著名的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清光緒三年(1877年)公派留學英國。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他發表大量文章,主張變法圖強,並翻譯出版多部西方名著,1896年翻譯的《天演論》是其中一部。《天演論》一經出版,立即震動了思想界和知識界,風行海內,再版數十次,為清末維新變法運動提供理論依據,對中國近代思想啟蒙產生深遠影響。誠如魯迅所說「自嚴氏之書一出……中國民氣為之一變。」辛亥革命後,嚴復出任北京大學首任校長。

30045ph017
嚴復故居在郎官巷西段
30045ph017
30045ph018
嚴復故居
30045ph018

王有齡故居

王有齡故居融明代、清代早期、民國時期建築風格於一體。故居位於塔巷,共有兩座並排,分別為49號及53號,坐南朝北。49號有三進,建築面積1033平方米。一進已被改建。二進為明代格局,面闊三間,進深五柱,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鞍式山牆。三進為清代木構建築。有門通黃巷。53號為三進,一進為民國時期建築,二進為清代早期建築,三進之後為花園。現有兩進。

bulb

王有齡

王有齡(1810—1861年),字英九,號雪軒,侯官(今福州市)人,年輕時不慕仕途,後以監生捐得八品浙江鹽大使。與紅頂商人胡雪巖知交。王有齡自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從知縣累官浙江巡撫。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李秀成攻破杭州城,王有齡服毒後自縊於後花園,清廷予諡「壯湣」,敕建專祠,葬於福州西郊。

王麒故居

塔巷28號、30號是王麒故居。故居始建於清初,後幾經修繕,總面積2225平方米,三進,大門開在塔巷,後門通郎官巷,四面圍牆,西為主座,東是花廳。有內牆分隔二進三進,天井之間有覆龜亭連通。一進、二進、三進的門、窗、隔扇,皆用楠木製成。駝峰、斗拱、懸鐘、雀替雕刻精細,牆頭灰塑人物、花鳥生動細膩。園林運用象形假山石、泥塑,創造出維妙維肖的彌勒、觀音等佛像,給優雅的小園平添幾分宗教的寧靜情調,成了三坊七巷園林精品。

bulb

王麒

王麒(1881—1952年),字愷士,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以優異成績保送日本士官學校學習。回國後,任陸軍第十一混成旅旅長等職。1933年發生「閩變」,王麒被聘為綏靖公署顧問,後辭職歸家。

bulb

雀替

雀替是東亞傳統建築中的特殊構件,指置於樑枋下與立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縮短樑枋得淨跨距離,防止樑枋與立柱之間角度變形,也用在柱間的落掛下,是為純裝飾性的構件。

30045ph019
王麒故居
30045ph019

葛氏大院

葛氏大院位於黃巷。在三坊七巷中現存明清古建築群中,葛氏大院最富傳奇性也最富「國際性」,因為葛氏祖先不是中國人,而是南海島國人。近六百年前,古麻剌朗國在菲律賓棉蘭老島。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後,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月,古麻剌朗國國王斡剌義亦敦奔帶王妃、王子、臣子和貢品,隨同歸國繳旨的大明使者張謙前來,船抵福州後,再北上進京朝拜明成祖朱棣。朱棣皇帝詔封斡剌義亦敦奔為「麻剌郎」,賜印誥、冠帶、儀仗等,還賜麻剌朗國王、王妃、陪臣等人大批財物。第二年四月,麻剌朗國王回國,到達福州時,國王在打鐵橋接官亭病亡。朝廷賜封他為「康靖王」,以王公禮厚葬於福州西門外茶園山。麻剌朗國王陪臣留在福州,資費由朝廷供給,直到明末都沒停止過。這些留在福州的陪臣中有人便取葛為姓。他們起先在康靖王陵墓周邊居住,到清朝康熙年間,一個叫葛煥(號蔚庵)遷居黃巷,於是有了葛氏大院。葛氏一族完全融入社會了。追溯這個大院,建於明代嘉靖年間,葛煥一族遷入後,又在清光緒、民國中期重修。葛氏大院佔地2662平方米,建築面積2548平方米,共三進,是典型的福州古民居。

30045ph020
葛氏大院位於黃巷
30045ph020

沈葆楨故居

沈葆楨故居在宮巷11號,建於明代天啟年間,是沈葆楨在江西九江知府任上購得,坐北朝南,佔地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747平方米,共四進。大門口高懸「進士」牌匾,寶藍底金字。廳堂掛有四面「文魁」、一面「經魁」、一面「拔貢」大牌匾。一進東西廊下原有儀仗執事牌二十餘面。正廳隸書抱柱聯寫「文章華國,詩禮傳家」。二進、三進格局相同,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斗拱多為方斗,雕刻構件;有前後天井、前後廳、左右廂房分前後房。四進倒朝樓,木結構,樓下臥室,樓上藏書。主座西面隔牆外大小兩個跨院有「補竹籬」花廳、「三友齋」書齋、「海棠軒」簽押房。小跨院有「飲翠樓」,是沈家藏書樓。宅院四面風火牆,牆頭弧形翹角,翹角和牆頭上均有彩色灰塑人物、花鳥、蟲魚,形態各異,生動活潑,盡顯明清時期福州民居傳統牆頭雕塑藝術的特徵。

bulb

沈葆楨

沈葆楨(1820—1879年),字幼丹,侯官(今福州市)人,27歲中進士,累官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平生有兩件事最值得稱道,一是他創辦福州馬尾船廠和福建船政學堂,可稱中國海軍之父;二是他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出任欽差大臣巡視台灣,將西鄉從道率領的日本侵略軍趕出台灣,維護了國家統一,捍衞了民族尊嚴。沈葆楨既是林則徐的外甥,又是林則徐的女婿,母親林惠芳是林則徐的六妹,妻林普晴是林則徐的次女。

30045ph021
沈葆楨故居在宮巷11號
30045ph021

林聰彝故居

林聰彝故居就在沈葆楨故居東邊,建於明代,佔地3056平方米,於道光年間購置。臨街大門十扇,入門西折為主座。一進天井三面環廊,南面照牆畫有一隻巨大的獨角獸獬,引人注目。這「獬」大有來歷。明代末年,朱家天下風雨飄渺,唐王朱聿鍵逃到福州即帝位,史稱隆武帝。他在此宅設大理寺衙門,畫獬作標識。林聰彝將畫獬保留下來,想是「獬」所象徵的公正無私、能辨曲直,正合自己的心志吧。主座四進,四面風火牆,牆頭有灰塑雕像,氣勢恢宏,在三坊七巷諸多古宅中算是數一數二。門廳東折是「東軒」,是整個宅院建築的精彩部分。東軒內有花廳、園林。每進東邊都有小門通花廳、園林。園林北面有八角半邊亭,東北有四角亭,東南和南面假山堆疊,假山下幽徑通小池,假山頂小徑接平台。園林中榕樹、修竹、花壇、魚池、拱橋錯落有致。故居裏,雕刻佛手的懸鐘、花團的雀替,還有鎏金的拱券,青石竹節窗,宮燈柱頭,在三坊七巷也不多見。故居整體建築高敞氣派,有着較高的藝術價值。

bulb

林聰彝

林聰彝(1824—1878年),號聽孫,林則徐次子,官至浙江按察使。

30045ph022
林聰彝故居
30045ph022
Author:
Last updated:
2021-01-2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