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王澍:在傳統中尋找未來

作為一位建築師的王澍,仿佛與當代建築界格格不入。他的作品結合了傳統舊物,融入了自然田園風光,而他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獲頒「建築界諾貝爾」普利茲克獎的人。他為何如此與眾不同?

他或許是中國最叛逆的建築師。讀書時恃才傲物,在畢業論文中批判了當時國內整個建築界,一度因此沒拿到學位。後來設計美術校園,沒按大眾口味興建打卡熱點,反而設計了一組隱沒山林、連專業攝影師都說難以拍攝的校舍。

他是王澍,中國第一個獲頒「建築界諾貝爾」普利茲克獎的人,一位用獨特視角建構中國的當代建築師。他的身上究竟具備什麼特點?他的思想為何與眾不同?

vcg11428088092-
王澍(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vcg11428088092-

 

異類的實驗

王澍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1981年獲東南大學(時稱南京工學院)建築系錄取,在此修讀完學士和碩士學位。

王澍的碩士學位論文《死屋手記》批判了當時的整個中國建築學界,他在答辯時把論文貼滿了答辯教室的牆壁,還聲稱「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老師(齊康,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算半個」。雖然論文全票通過,但學位委員會認為他過於狂妄沒有授予他學位。直到一年後經過重新答辯,王澍才獲得碩士學位。

book

楊廷寶

楊廷寶(1901-1982),字仁輝,河南南陽人。中國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學家,中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

畢業後的幾年,王澍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工作,從事舊樓改造,及環境與建築關係的研究。

改革開放後,中國天際綫出現很大變化,平房消失,高樓取代,人們渴望改變,對西方一片嚮往,期望把歐美現代化一套複製過來。王澍對此感到憤怒甚至絕望,他認為要將中國的建築更多與自然和傳統結合起來。經過思考,他決定憑藉自己的力量喚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1997年,王澍與太太陸文宇成立了「業餘建築工作室」。在一篇叫做《業餘的建築》的文章裡,王澍闡釋「業餘」:「強調一種建築觀是業餘的,實際上就是在強調自由比準則有更高的價值,並且樂於見到由於對信用掃地的權威的質疑所帶來的一點小小的混亂。」

gettyimages-154365160-
王澍與妻子陸文宇(圖片來源:Getty)
gettyimages-154365160-

 

業餘工作室只有六個人:王澍夫婦和王澍的四個弟子,他們通常要和一些大型設計院合作,來完成全部的施工圖設計。行內的規矩是,工作室做好設計方案,設計院配一套施工圖,就動土開工了。陸文宇不放心,和設計院達成了「新規矩」:第一遍做好的施工圖得拿回工作室補充、完善,再請設計院二次矯正,然後給回工作室最終檢查、定案。別人只做一道的工序,「業餘建築工作室」得做四道。

王澍的工作室以實驗方式從小型項目入手,透過建築演繹城市與鄉土的結合。王澍曾經說過:「我不做『建築』,只做房子。」中國傳統建築講究人與自然之間的互相尊重,房子之於建築,更樸素、更緊扣生活、更具人文氣息,蘊含深厚的歷史根源。融入環境,盛載記憶,這是他希望做到的。

2006年他為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象山校區,正是城市與自然共存的體現。校舍選址在基建不足的杭州南部群山邊緣,保留原有農地、魚塘及溪流,把建築巧妙地置入園林,按山水地勢傾斜扭轉,甚至把北宋名畫家李公麟《山莊圖》的意境併入校園,體現天人合一。

vcg111254503229-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巧妙地融入園林,建築按山水地勢傾斜扭轉(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vcg111254503229-
vcg111254503230-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校舍選址在基建不足的杭州南部群山邊緣,保留原有農地、魚塘及溪流(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vcg111254503230-

 

其後設計寧波博物館,從已被拆卸的村莊回收了600多萬塊不同朝代的青磚、龍骨磚及碎缸瓦等,拼砌成24米高的瓦爿牆,同時運用具江南特色的毛竹,製成特殊的清水混凝土牆。這項穿梭歷史的設計,在高樓環繞、被稱為「小曼哈頓」的寧波市內佇立,似乎又是另一種反叛。

「一個地區的生活是有它的精神性的,會有思想、有夢想。其實中國的建築直接表達我們的文化。一個沒讀過書,不了解儒家經典理論的人,只要住在傳統的院落中,哪怕是個瞎子,踩腳去摸走一遍,也會知道人在天地中生活基本的禮儀佈局。」

gettyimages-140184415-
寧波博物館牆身由拆卸村莊回收的舊磚瓦拼砌,既環保又富歷史感(圖片來源:Getty)
gettyimages-140184415-

 

審視未來的中國

王澍極具個人風格和思想性的作品為其帶來了一系列榮譽。

2011年,王澍成為第一位擔任哈佛大學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國本土建築師。「丹下健三」榮譽講席教授是哈佛大學授予世界範圍內有突出成就的建築師,每年評選出一位,王澍是獲得這一榮譽的第一位中國籍建築學者。

2012年王澍獲得了「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普利茲克獎評委會這樣評價王澍:「討論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適當關係是當今一個關鍵的問題,因為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引發一場關於建築應當基於傳統還是只應面向未來的討論。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並演化成紮根於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築。」

得知獲獎時,王澍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為學生做演講。事後他接受《洛杉磯時報》的採訪時說道:「我希望這次獲獎能夠影響年輕一代的建築師關注中國本土建築學,無論是大型項目還是小型建築,都能放慢建築的速度。我同樣也希望年輕一代的建築師能夠明白,中國的發展不能以拆除歷史為代價。」

ap_12052508184-
王澍獲頒普利茲克建築獎(圖片來源:AP)
ap_12052508184-

 

《時代》雜誌還將王澍列入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名單。「中國建築的未來沒有拋棄它的過去。」這是《時代》雜誌最認可王澍的理由。另一種認可還源自王澍選擇建築材料的「環保」理念,其中就列舉了王澍在建築中所用的「瓦爿牆」都是用回收來的舊磚瓦做成的,他在作品中頻繁使用再生材料,一直抗議浪費建築材料。《時代》雜誌還特別提到了7年前王澍用66000塊來自舊房拆毀的青瓦創作的作品《瓦園》,那是在2006年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築展上參展的中國國家館,當時曾經引起了建築界對當下中國城市問題的關注,並掀起了國際建築舞台上的中國熱潮。

vcg11428088095-
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vcg11428088095-

 

在王澍看來,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還得歸功於妻子陸文宇。2012年獲頒普利茲克獎時,王澍就在訪問中坦言,這份榮譽是他和妻子共有的。

陸文宇是王澍在東南大學的師妹。當初成立「業餘建築工作室」,妻子是王澍的唯一合夥人。工作室中所有除設計以外的工作,都是靠陸文宇,有關王澍的一切事務,也要經過陸文宇。王澍不會用電腦,收發電子郵件等跟電腦相關的事,全由陸文宇包辦;王澍不會駕車,接載出入都由她代勞。業內還流傳一個故事:王澍畫了設計草圖常常激動得拿給學生看,可還沒看幾眼,他就要收起來交給陸文宇藏好。

「我和太太在工作上的分工,就是如果沒有我,就不會有那些設計圖;而如果沒有我太太,所有設計就不會實現。」王澍這樣說。「我每次畫完草圖,她都是第一個看的人,如果她覺得不好,我會重畫。我太太身上溫潤的性格,實際上對我現在設計風格影響非常大,某種程度上說,她是我的老師。」

曾經有一次,王澍回母校東南大學參加校慶典禮時,一位老師對他回憶,原來的王澍每次從走廊走過,大家都感覺不是一個人走過來,而是一把刀走過來,那把刀還帶着寒風。如今的王澍不再是昔日那把帶着寒風的刀,而是一個有溫度的建築師。

 

(文章來源:當代中國,特別鳴謝。原文有刪改。)

Last updated: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