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107ph021
於陝西扶風莊白村出土的史牆盤是西周著名青銅器
20107ph021

出土文物和遺跡證實,周王朝時期,除了中原華夏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以外廣大地區生活的各民族也迅猛發展起來,各方民族相繼融入到中原文化當中,為中國建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奠定了基礎。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霸圖強,致力變法,使周王確立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和禮制被新興的中央集權制度所取代。豐富多彩的文物,表現了在諸侯紛爭的戰亂年代中卻處處充滿生機,文化藝術更顯現了百家爭鳴、異彩紛呈的新氣象。

 

周原遺址

周原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西部,北依岐山,南臨渭水,距離西安市不到兩百公里。1952年以後,經多次調查與發掘,證實這一帶曾經是周人的發源地和周朝早期都城。周族的祖先起源於陝西關中西部的漆水流域。商王朝建立後,勢力不斷擴張,周人最終遷到岐山之下的周原。當地適宜的地理環境,給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們在此定居下來,建都邑、立宗廟,發展政治、經濟,逐漸成為一方霸主。而周原也一直作為周國的王都,直至周文王末年遷居豐。周武王滅商以後將周原封給周公與召公作采邑並世襲下來。由於此處建有宗廟,因此在很長的時間裏,周原仍作為周王朝的政治中心而存在。

 

遺址內發現了鳳雛、召陳兩處重要的宮殿遺址,還出土了眾多的陶器、青銅器、玉器、甲骨等珍貴文物,其中尤以大量作為國之重器的青銅禮器最為突出。它們多出於窖藏,數量之大,銘文之多,為他處所罕見。銘文較為詳細地記錄了周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將一幅真實的西周社會圖景展現在世人的面前,並與古籍記載相互印證,是研究西周歷史無比珍貴的實物資料。

20107ph022
周原遺址出土的刖刑奴隸守門鬲
20107ph022

虢國墓地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國墓地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區北面的上村嶺。虢國是西周晚期周王室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公爵,地位僅次於周天子,與周王室關係密切。在墓葬的禮制上比其他封國更為嚴格、規範。墓地內共有五百餘座國君、貴族和平民墓葬,再現了周王朝分封制度下諸侯國君及其家族墓地的喪葬禮制。這些墓葬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實行「各以其族」的族葬制。國君墓佔地廣闊、顯赫、尊貴。各家族墓地根據與國君血緣關係的遠近分布,血緣愈近,離國君墓愈近,反之則亦然。墓內的青銅禮器成組排列,亦嚴格按照周禮的規定。每個家族又各聚族而葬,自成體系。三門峽虢國墓地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唯一一座嚴格遵循西周喪葬禮制的墓葬群,對研究西周晚期的喪葬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07ph023
七璜聯珠玉佩飾是西周國君及夫人專用的佩飾
20107ph023

鳳翔秦公陵園

秦人原是以養馬為生的民族,春秋時期才真正建立起諸侯國。秦國進入關中,在陝西鳳翔附近建立都城,逐漸發展為眾多諸侯國中力量最強大者。經考古勘探證明,位於鳳翔的秦都雍城遺址南面有一處秦公陵園,目前已發現有18位秦國國君埋葬在這裏。整個陵園佔地21平方公里,規模宏大。陵園內各墓隨地形的變化安排位置,不受傳統禮制束縛,與其他諸侯陵園的布局迥然不同。園內往往又以各國君墓為中心形成小型的陵園。1976年到1986年對秦公一號大墓進行發掘,證實墓主為秦景公。墓室由兩個槨室組成,仿照宮室中「前朝後寢」的布局設計,墓主人採用「黃腸題湊」。這種葬制始於秦國,沿用到漢代,在漢代帝王墓葬中通行四百多年,是秦漢厚葬之風的體現。同樣有別於他國的是秦國人殉之風。秦景公大墓共發現殉人186個,按照地位的尊卑有序地排列。秦景公大墓是目前考古發掘的唯一一座秦國君主墓,為研究秦國歷史和葬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bulb

黃腸題湊

「題湊」是一種葬式,始於上古,多見於漢代,漢以後很少再用。「黃腸題湊」則為天子葬制。所謂「黃腸」是指柏木黃心,即去皮後的柏木。棺槨周圍用木頭堆築起一圈牆,上面蓋上頂板,就像一間房子似的。天子以下的諸侯、大夫、士也可用題湊,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雜木等。

20107ph024
秦公一號大墓全景
20107ph024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於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市擂虎墩發現。據墓內銘文推斷,此墓的墓主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曾國的國君,名乙,遂稱「曾侯乙墓」。墓內有東、中、西、北四個墓室,保存狀況良好,出土隨葬品一萬五千餘件,其中包括大量精美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等,如九鼎八簋、銅尊盤、銅冰鑒、「二十八宿」漆衣箱等。墓內埋藏最多的是兵器和樂器。兵器主要有戈、矛、戟、殳、弓、箭、盾、甲等,另有兵車、戰馬所用的部件、佩飾五千餘件,如同一座地下兵器庫,而殳更是前代所未見。樂器是墓中最引人注目的發現,包括排簫、建鼓、編磐、鼓、瑟、琴、笙、箎等,以及一件尚不知名的五弦樂器。其中,最令人讚嘆的是一組銅製編鐘,它是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編鐘,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曾侯乙墓氣勢恢弘,文物製作精美,是長江流域難得一見的諸侯等級的大墓。又因曾國是在楚國庇護下生存的小國,隨葬品均屬楚風。其喪葬禮制、青銅器上豐富的銘文內容,不僅對研究曾國歷史十分珍貴,也是研究戰國及楚國葬制、兵制和音樂史極為重要的史料。

20107ph025
曾侯乙編鐘由64件青銅器組成
20107ph025

中山國王陵

中山國王陵位於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是戰國時期由狄族建立的一個侯國,位於燕南趙北之間,即今河北省中南部,歷時478年,幾乎經歷了整個春秋戰國時代。墓內出土極為豐富,文物總計一萬九千多件,內有大量的孤品和珍品。主要包括禮器、玉器、銀器、樂器、陶器、車馬器以及殉葬大船等。其中,鐵足大銅鼎、方壺、圓壺三件銅器上均刻有長篇銘文,追述了中山國先祖及先王的業績,為研究中山世系和中山國的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玉器多達三千多件,在中國玉器考古史上較為罕見,紋飾、技法新穎,風格獨特。青銅錯金銀器反映出中山國在鑄造、冶煉及加工等方面高超的技藝。中山國王陵的發掘,為狄族歷史的研究、青銅和玉器工藝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20107ph026
山字形器是中山國獨具特色的青銅器
20107ph026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10-0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