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107ph007
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仰韶文化的遺跡
20107ph007

新石器時代是石器時代的最後階段,屬於原始社會晚期。這一時期,人們開始廣泛使用磨製石器,並出現了製陶和紡織,人類社會已由依賴自然的採集漁獵經濟,躍進到改造自然的農業生產經濟。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七千多處,其中已發掘的約四百多處。各個地區、各個階段的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往往有着密切聯繫,有的甚至有傳承關係,展現着新石器文化的一脈相承。

 

仰韶文化

1921年,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了以彩陶為顯著特徵並與磨製石器共存的仰韶文化。經研究發現,該文化遺址大約存在於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是世界上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最為繁榮的地區。此後,此類型遺址又在黃河流域的其他地區大量發現,現共約千多處,如陝西半坡遺址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仰韶文化已有較大的母系氏族村落,建有地穴式、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三種房屋。在以畜牧業為主的同時,種植粟、黍等旱地糧食作物,並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仰韶文化的手工業極為發達,除傳統的磨製石器外,還發明了用於農耕、畜牧和漁獵的新工具。原始的紡織和編織工藝也已出現,但其中最發達、具有代表性的是製陶業。尤以磨光紅陶和彩陶最為突出,並成為仰韶文化最顯著的特徵,仰韶文化也因此一度被稱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國發現最早、分布最廣、成就極輝煌的一支新石器時代文化。它的發現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也從此拉開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序幕。

20107ph008
1958年在陝西寶雞北首嶺出土的小口尖底瓶,證實屬仰韶文化
20107ph008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位於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境內,由於大量黑陶出土的顯著特徵,因而早期又稱「黑陶文化」。在大量發掘與研究中發現,龍山文化廣泛地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陝西涇、渭河流域、山西西南等廣大地區,各地區文化系統和來源雖然融合了其他文化的因素,但是顯現出統一性日益增強的特點。近年在龍山文化的核心地帶伊洛河平原一帶發現了分布密集的軍事城堡遺址,證實大體已經進入原始社會晚期的城邦時代,各國城邦之間或聯合,或對抗,經常發動以掠奪為目的的戰爭。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中國傳說時代的黃帝和炎帝就活躍在這一地區,雙方曾進行激烈的爭奪戰。因此,龍山文化對於研究國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20107ph009
龍山文化的典型陶器──薄胎陶杯
20107ph009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最早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鎮金吾廟村(原羅江鄉浪墅橋村),因而命名,距今約七千年。後陸續發現一批河姆渡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是長江下游以南地區新舊石器時代過渡的一種文化。河姆渡文化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稻米,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來自印度和日本的說法。古老的干欄建築是另一重大發現,這種帶長廊的長屋建築明顯不同於中原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發現的史前房屋,至今仍能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農村找到此類建築的實例。建造這種房屋需經過嚴密的計算和分工,這說明河姆渡人已具有像現代人一樣較高的智商。另外,在各遺址內還發現了蓄養家畜的遺跡及大量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以及以象牙雕刻為代表的原始藝術品。種種發現都表明河姆渡的先民已具有很高的農耕水平,是一種相當繁榮的史前文化形式。

20107ph010
干欄式房屋復原圖
20107ph010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距今約四千二百年至五千三百年,是一種繁榮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1936年在距浙江省杭州市不遠餘姚市良渚鎮首次發現。後又在其他地方陸續發現許多同類型遺址,主要分布於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共有遺址五十餘處。良渚文化的農業高度發達,農作物主要為籼稻和粳稻,並種植花生、芝麻、蠶豆、甜瓜等。同時,農具也隨之不斷更新,由鋤耕發展到犁耕,在耕作方法和生產效率上是一大進步,也是原始農業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良渚文化是一個宗教高度發展的社會,出土大量與宗教有關的遺跡和器物。在匯觀山遺址發現的夯土基址是顯貴人士行使政治統治、禮儀重典和宗教活動的中心基地。遺址內還出土數以千計的精美玉器,如玉琮、玉鉞、玉璧等,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良渚文化最大的瑤山祭壇發現了只隨葬於男性墓的玉鉞、三叉形玉冠和祭天的禮器玉琮,說明當時的祭天儀式是由男巫主持的,他們的地位高於女巫,並同時掌握軍權,應是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這也標誌着良渚文化已提前進入古國時代。

20107ph011
具神權象徵的玉琮王
20107ph011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五千至六千年前。同類型的遺址多分布在高出河面的台地和山崗上,主要有赤峰西水泉、蜘蛛山、巴林左旗南楊家營子、敖漢旗三道灣子、四棱山,凌源三官甸子、牛河梁,喀左旗東山嘴等。紅山文化的原始先民已經開始了定居生活,村落密布。房屋主要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築,中央有帶斜坡式火道的瓢形灶坑,既可做飯,又能取暖。當時東北地區的氣候要溫暖得多,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這一自然條件促使紅山文化的農業快速發展,達到相當發達的程度,生產工具隨着農業的發展也日趨多樣。紅山文化的手工業十分發達,主要表現在製陶和玉器製作上。製陶技術已相當成熟,還有僅見於北方以黑色或紫色繪製的彩繪陶器。另外,紅山文化遺址內還出土了為數眾多的玉器,堪稱史前北方玉器的中心。且宗教極為發達,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宗教中心,建有女神廟、祭壇等。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與仰韶文化相鄰的一個原始文化類型,自始至終都受到仰韶文化的影響,同時又以其獨特的文化,成為仰韶文化在北方的強勁對手。

20107ph012
在內蒙古赤峰山敖漢旗小河沿出土的彩陶碗是紅山文化的代表之一
20107ph012
20107ph013
紅山文化玉器中的豬龍形玉佩飾
20107ph013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10-0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