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西夏的手工業有多精湛?

20106ph022
寧夏靈武窯出土的黑釉瓷扁壺
20106ph022

西夏的瓷器製作在中原地區的成熟技術影響下,很快有了相當規模和很好的製作工藝。在寧夏、甘肅、內蒙古原西夏故地都發現了西夏瓷器。西夏還有自己的瓷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84年至1986年間,曾在寧夏靈武磁窯堡窯址共發掘出三座西夏窯爐、八座西夏作坊、一座元代作坊、一座清代窯爐,出土瓷器、工具、窯具等三千多件,僅完整無損的就有114件,可以復原的更多。其中物品種類多樣,主要有生活用品、文化娛樂用品、建築材料、宗教用品及雕塑藝術品等。此外在寧夏銀川西郊的缸瓷井和寧夏靈武縣的回民巷也發現西夏的瓷窯址,可知西夏的瓷器應用相當廣泛,與中原地區不相上下。

20106ph021
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出土的黑釉剔刻牡丹花瓷瓶
20106ph021

西夏瓷器中黑釉或褐釉剔刻花的瓶、壺、缽很有特色。西夏有各色剔刻花瓶、壺、缽等,主要有黑色、褐色,也有白色。這種剔刻瓷器造型大方、端莊,剔刻疏密得當、賓主分明,色澤有較強的對比感,明顯不同於同期的宋瓷和遼、金瓷器。特別是刻花是工匠直接在胎體上剔刻釉層,不能出現差錯,若剔刻傷及圖案則難以修復彌補。可見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其中的瓷扁壺更具有民族特色,這種器物適宜游牧民族外出放牧時攜帶水漿,反映了西夏的生產及生活特點。從器型分析,西夏瓷扁壺的製作技藝高超。此外,在西夏陵園亦發現了大量置於高大建築頂端的琉璃和灰陶的裝飾品:鴟吻、屋脊獸和妙音鳥,它們用於裝飾在金碧輝煌的大殿、門樓或牆脊上,給整個建築物增添威嚴肅穆、富麗堂皇的色彩。這些唯妙唯肖的手工業品,製作起來難度很大,從如此精美的製品,可見西夏燒製陶瓷的高超工藝。這些建築構件,既實用,又是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bulb

剔刻花

剔刻花工藝是在器物主體部分開光,刻掉部分釉層,顯露出大型花卉圖案和其他裝飾圖案,形成釉色和胎地的鮮明對比,不僅紋飾純樸雅緻,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其紋樣突起又顯現出淺浮雕的魅力。

bulb

瓷扁壺

這種壺體一面或兩面有圈足,為放置起平穩作用。壺的兩側有兩耳或四繫,便於穿繩攜帶。它的製作技巧非常高超,因為這種扁壺不像呈圓形的器物那樣可以用旋轉的機械陶輪製作,而需要用手工成型,其三維度掌握的難度、器型對稱的精確,都需要特殊的技巧和成熟的經驗才能達到。

西夏的金銀器製作也有很高的水準。內蒙古博物館藏有臨河縣西夏城址出土的一批金器。其中有一件蓮花盞托,通高5厘米,最大直徑12.8厘米,喇叭口圈足,中間為寬唇狹邊平底淺盤,盤中部為十瓣式空心蓮花托,邊沿、盤底及花托外沿均刻有西番蓮花紋。此品製作極為精巧,造型亦很優美。又有一件金佛,殘高7.6厘米,為釋迦牟尼跏趺坐像,寬袍袈裟,外被通肩大氅,腰繫羅帶垂至座下,全身顯出秀美自然的神態,表現出高超的製作工藝。另有雕刻花紋的金碗、雕刻人物、花朵的金耳飾等。西夏陵園還發現葡萄紋金飾、花瓣型金飾、鎏金銀飾等,也是飾物中的精品。

20106ph023
內蒙古臨河縣出土的西夏蓮花盞托
20106ph023

宋朝紡織水準很高,產量也很大,西夏多年來不斷得到宋朝絹帛。早在西夏正式立國前,就取得宋朝賜絹。西夏在中原地區傳入的先進紡織技術基礎上,亦發展起自己的織絹業。西夏政府設置織絹院專管織絹事業。西夏政府為了學習中原的絲絹紡織技術,曾多次向宋朝要求派來熟悉絲綢紡織的匠人,故此西夏的紡織品已具有與中原近似的水準。西夏陵園出土有羅、綾、錦等絲織品,其中的素羅和紋羅輕柔纖細,異向綾花紋若隱若現,是中國當時織物中少見的品種。還有拜寺溝西夏方塔中發現的印花絹,採用套印技術,先印棕色簇花,再套印黑色簇花。童子戲花印花絹,做工精細,構圖精美,以圓形花環和菱形花框交錯排列,花環、花框間有一童子,頭紮三髻,頸戴圓環,胸着彩色背心,舒臂屈腿,手執花枝,如同飛天一樣,翱翔於花叢之中。

20106ph024
寧夏方塔出土的西夏童子戲花印花絹
20106ph024

白氈是西夏特產,製氈應是西夏的傳統手工業。據意大利旅行家馬可孛羅記述,他在元初途經西夏故地額里哈牙(今內蒙古阿拉善旗)時,有如下記載:「城中製造駝毛氈不少,是為世界最麗之氈,亦有白氈,為世界最良之氈,蓋以白駱駝毛製之也。所製甚多,商人以之運售契丹及世界各地。」馬可孛羅所經這一帶地方,原是西夏畜牧業發達之地。當時距西夏滅亡僅過數十年。西夏在發展畜牧業的同時,也注重畜產品的加工生產。當時所製毛氈,其製工之精、質量之好是不言而喻。不僅如此,其產量也很可觀,除供本地所用外,還以此進行貿易。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08-21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