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1205phn001_01
明十三陵(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1205phn001_01

朱元璋逝世後,因長子朱標早亡,傳位皇孫朱允炆,即明惠帝。後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陷南京,奪取帝位,改元永樂。明惠帝不知所終,故沒有陵墓。明成祖朱棣留戀其興王之地北平府,決定把國都北遷,於永樂四年(1406年)改建北京城。次年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在北京西郊昌平選定陵址,歷時8年修成長陵。此後,繼任的皇帝除了明代宗葬於北京西郊金山外,其餘13個皇帝均在長陵左右相繼建陵,是明代皇帝的主要陵墓區,通稱十三陵。

1205ph018
明代十三陵俯瞰圖
1205ph018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北十公里處的天壽山下,陵區面積達40平方公里,自1409年開始營建,至1644年明朝滅亡,歷經二百餘年,營造工程從未間斷。天壽山為燕山餘脈,自西向東形成一個山環,氣勢磅礡,雄偉壯觀。十三個明代皇帝陵寢分別是成祖朱棣的長陵、仁宗朱高熾的獻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英宗朱祁鎮的裕陵、憲宗朱見深的茂陵、孝宗朱祐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穆宗朱載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慶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和思宗朱由檢的思陵。十三陵中,凡皇帝生前就開始修建的,一般較為考究,用料也精,如成祖長陵、世宗定陵。凡皇帝死後才建的陵,則規模小,工程也較簡單,如仁宗獻陵、憲宗茂陵等。

1205ph019
明代帝陵分布圖
1205ph019

講究的建築

十三陵的營建難度很大,當時工具簡陋、科學技術也不發達,許多巧奪天工的工程很難想像是怎樣完成的。十三陵殿堂的樑柱用的都是香楠木。碩大的楠木,絕大部分來自雲南、貴州和四川等地。明朝派專人從事採伐,作為宮殿、廟堂、陵墓之用,稱作「皇木」。大木的採伐、運輸都極為不易。採伐的皇木運到北京要花五六年的時間,沿途損耗很大,能夠安然到達的僅十之一二。

 

十三陵所用的磚,都是50來斤重的大型城磚,磚上印有「壽工」二字,稱作「壽工磚」。嘉靖(明世宗的年號,1522—1566年)以前由各府州縣貢納,嘉靖後,大部分來自山東臨清。工部派專人在這裏專事督辦,每年繳納100萬塊。磚的要求十分嚴格,質地要細緻堅實,驗收時磚塊須叩之鏗然有聲,打斷內無孔隙,磚上印有製作年月、委官姓氏、窯戶姓名等,以備核查。

1205ph024
明十三陵神道北望
1205ph024

陵墓營建所需石材大多來自北京郊外。漢白玉產自京郊房山縣大石窩,質地細膩,潔白如雪,宜於雕琢。定陵地下宮殿的大門,便是用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花斑石質地堅硬,磨平後顯現出各種花紋,五光十色,美麗異常。十三陵神道兩側的石象生,陵園內高大的石碑、龜趺以及明樓角柱,大都由整塊石雕刻而成。石材巨大,搬運是一大難題。當時的方法是,沿途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利用寒冬天氣,在地面上潑水結冰,然後將巨石放在特製的木架上(稱旱船),由千百人用繩拖拉搬運。據記載,為了給死去的帝王豎一塊「神功聖德碑」,從房山運送一塊長3丈、寬1丈、厚5尺的白石,就調用了順天等八府民伕2萬人,歷時28天,才送到京城,花費白銀11萬兩。

1205phn002_01
長陵神道大碑亭華表(圖片提供:聶鳴/FOTOE)
1205phn002_01

周密的規劃

十三陵整體建築布局有周密規劃,一條神道從石牌坊起,蜿蜒曲折長近二十里,兩翼的建築、裝飾繁而不亂。在陵區南北長達7公里的中軸線上有一條顯示帝王「尊嚴」的神道。陵區正門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過了石牌坊,為陵園之大宮門,這是陵園的總門戶,是「祭陵」必經之道。兩側各有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大宮門居兩山間,東為蟒山,西為虎峪山,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

 

入大宮門,迎面一座碑亭,重簷四出,亭內為「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約三千餘字,為仁宗朱高熾撰寫。在十三陵中,只有這塊石碑刻有文字,其他各陵門前的石碑都是無字碑,原因各說不一。一說是因為皇帝「功德」太大了,無法可寫。一說據《世宗實錄》記,十三陵的長、獻、景、裕、茂、泰、康前七陵,至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方建亭立碑,六年後建成。當時禮部尚書嚴嵩請嘉靖皇帝寫七碑之文,但嘉靖皇帝不理朝政,沉湎酒色,一心想長生不老,哪裏有心思寫碑文!因此就成了無字碑,世宗以後各陵,有祖宗成例,也都不寫碑文。

1205phn003_01
明十三陵獻陵欞星門(圖片提供:聶鳴/FOTOE)
1205phn003_01

碑亭往前,在神道兩旁800米的距離內置有石獸、石人等石象生共18對。這組石雕體積龐大,姿態生動,都是整塊石材雕成,件件都是巧奪天工的藝術品。石像的後面是龍鳳門。再往北,沿神道穿過溫榆河七孔石橋,彎彎曲曲便可直達長陵。神道名義上雖屬長陵,但當其他陵墓在長陵兩側相繼建立起來後,都與這條神道相通,成為諸陵所共有。這是十三陵特點之一。

 

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陵區,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每個陵墓都建在一個小山下面。每個陵墓除面積大小、建築繁簡不同外,其建築布局、規制基本相同。平面形制為長方形,後面有圓形(或橢圓形)的寶城。建築從石橋起,依次分列陵門、碑亭、祾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等。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07-0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