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新史稿與《二十四史》有何關係?

0702ph014
《新元史》
0702ph014

所謂新史稿,是指《二十四史》以外的兩部紀傳體史書──《新元史》和《清史稿》。從《史記》到《明史》,這二十四部「正史」記述了中國自古代黃帝到明朝的漫長歷史。在《二十四史》之外,還有兩部比較重要的史籍,一部是民國初年由柯劭忞編撰的《新元史》,糾正了舊《元史》中的一些謬誤,補充了一些重要史實。1921年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為「正史」,與舊有《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另一部是趙爾巽編撰的《清史稿》,529卷,紀傳體清史未定稿,把《二十四史》沒有包括的清代歷史,做了比較完整的整理,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中華民國之前的中國歷史長卷,因其為未定稿,故未列入「正史」之中,但也有人將《清史稿》與上列二十五史合稱二十六史。

 

《新元史》共有257卷,由民國時的柯劭忞(1848─1933年)編撰。柯劭忞,字鳳蓀,山東膠州人,為光緒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侍讀等職。民國初年任清史館纂修、總纂。因為他有感於《元史》成書倉促,編修草率,錯謬甚多,於是全力鑽研元史,利用明清以來的研究成果,採用文集、金石文字以及《元朝秘史》和域外史料,重新編寫了一部《新元史》,包括有本紀26卷、 表7卷、志70卷、列傳154卷。《新元史》訂正了《元史》中的若干錯誤,增補了大量新內容,但有不少地方出現刪改不慎、考訂不精、譯名混亂的情況,學者大多認為此書不足為據。

bulb

翰林院侍講、侍讀

翰林院是唐玄宗開元初年於宮內設置的官職,召集在辭學、經學、書法、繪畫、醫學、占卜等有突出才能的人於宮中待召,聽候皇帝隨時顧問和使令。後世沿用此制。侍講、侍讀是皇帝的備用顧問,負責講論文史。

《清史稿》共有529卷,為近代人趙爾巽(1844─1927年)所撰。趙爾巽,字公鑲,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為同治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戶部尚書、湖廣總督、四川總督、東三省總督等職。1914年袁世凱設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總領《清史稿》的修撰工作,到1927年定稿,包括有本紀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傳316卷。記載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帝(1616年),到辛亥革命結束清朝統治(1911年)共296年的歷史。《清史稿》定稿後因為未經仔細核對,而只是作為「史稿」公之於世,所以體例不一,繁簡失當,文字不通,以至年月、事實、人名、地名的錯誤均隨處可見,但它將《清實錄》、《清會典》、《國史列傳》、地志和檔案中大量史料作了整理和彙編,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清史稿》雖然不能列入「正史」之中,但因為這是一部完整的紀傳體清史,學術界常將它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中。

0702ph015
《清史稿》
0702ph015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01-20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