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0704ph005
《四庫全書》書末附有謄錄人員及校對官名字,足見編校過程嚴謹
0704ph005

纂修《四庫全書》是一項規模空前的浩大工程。按照清代定例,凡是由朝廷組織纂修的較大規模書籍,都要開館設官,集中人力和物力專門進行,因此清廷專門開設了四庫全書處。後沿襲開館修書的慣例,也稱為「四庫全書館」。為便於保存和傳播典籍,清廷又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先後將《四庫全書》抄錄七部,分藏各地。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開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月,七部《四庫全書》完成全部纂修、抄錄、校訂工作,歷時14年。

 

四庫全書館是由朝廷直接掌管,皇帝任命皇室郡王、大學士、軍機大臣以及六部尚書、侍郎兼任總裁、副總裁,並特別徵召翰林院和全國各地的著名學者入館擔任纂修官,從事《四庫全書》的考核編纂工作。據統計,先後任職四庫全書館並正式列名的朝廷官員和文人學者多達360人。一時之間,四庫全書館成為凝聚知識精英、引領學術風氣的重要場所。

 

四庫全書館開設後,對各種書籍的考核編纂很快就提上工作日程。根據書籍的不同情形,考核編纂工作主要分三大部分:一、從《永樂大典》中輯錄當時社會上已經失傳的珍本、善本;二、對清代歷朝皇帝下令編纂的各種書籍以及宮內各處收藏的圖書作校閱修改,並奉命纂修各種書籍增入《四庫全書》;三、對全國各地進呈至四庫全書館的圖書作斟酌取捨、考證校勘、鉤玄提要。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開館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庫全書》成書,編纂工作前後歷時9年,完成包括著錄、存目在內總計收書達一萬多種的《四庫全書》。

0704ph006
校輯《永樂大典》是修書的第一步工作
0704ph006

《四庫全書》的抄錄與校訂,是全書編纂過程中持續時間最為長久,花費人力物力最為巨大的工作。由於全書包羅宏富,卷帙浩瀚,既無法全部刊刻,也不可能全部抄錄,因此乾隆特意制訂取捨標準,將全部書籍分為著錄和存目兩大部分,凡是列入著錄部分的書籍,都逐一抄錄,收入《四庫全書》;凡是列入存目部分的書籍,就不再抄錄原書,只將其書目提要收入《四庫全書總目》。各部書籍抄成後,還要對照原本,反覆校訂,盡可能避免訛誤。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庫全書》首先抄錄完成。其後,第二、三、四部《四庫全書》陸續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一月、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冬、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抄成。至此,內廷四閣《四庫全書》全部辦理完畢。續抄的三部《四庫全書》於乾隆四十七年開始進行,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月同時完成。

 

參與《四庫全書》纂修、審核、抄寫、校訂等各項工作的人數達四千二百餘人。按每部《四庫全書》三萬六千餘冊、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二百二十九萬一千一百頁、七億七千萬字計算,七部《四庫全書》共計二十五萬二千餘冊、四萬三千餘函、一千六百萬餘頁、五十三億九千餘萬字,堪稱中國古代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巨大文化工程。

0704ph007
勘閱繕校諸臣職名
0704ph007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01-0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