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30024ph001
南宋時期泉州的商船模型(趙偉攝)
30024ph001

古代中國人到達東南亞,可以說是秦漢向南發展與南海交通航線──海上絲綢之路開拓的產物。關於東南亞的最早文字記錄出現於《漢書‧地理志》,文獻中所描述的中印之間的海上交流必經過馬來半島這一點,幾乎成為了中外學者的共識。對於文獻中所提到的「都元國」,有學者認為其位於馬來西亞丁加奴州的龍運。中國南朝時期,南海各國的造船技術已經達到一定水準,航海知識也越加完善。馬來半島的一些港口貿易繁忙,逐漸形成了區域性的經濟交流中心。除了經濟往來之外,佛教也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馬來半島國家曾向中國朝貢佛像、真舍利、畫塔及菩提樹葉等佛教聖物。六朝期間,中國很多佛教僧人去印度取經。

bulb

海上絲綢之路

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最早可追溯至漢代。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泉州、廣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

bulb

龍運

「龍運」的名字來源於生長在當地的一種樹名,據當地馬來村長所述,這裡世代稱為龍運,因為龍運河河灘上生長龍運樹,獨長於此。

30024ph002
製瓷是宋元泉州的重要手工業之一。圖為德化民間製瓷場景。(小兵攝)
30024ph002

隋朝時期,馬來半島有一些國家非常富庶。到了唐代,中國的陶瓷業發展迅速,最晚從九世紀下半葉起,唐代陶瓷就向國外輸出。海上絲綢之路所到的東亞、東南亞、南亞都發現有唐瓷碎片。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繁榮昌盛的朝代,對外貿易發展,航海事業發達,國際交往廣泛,其聲望遠播南洋。隨着貿易和文化的交流,愈來愈多中國人移居到東南亞。宋代,中國與馬來半島上一些國家的市舶貿易已經初具規模,文獻中詳細記載了中國與佛羅安、單馬令、淩牙斯及蓬豐這四個國家之間的貿易交流。隨着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加強,宋代銅錢外流的趨勢日益嚴重,直到政府下令禁止用銅錢交換和銅錢出口,但這仍然阻止不了民間銅錢的走私。對南海諸國的策略,元朝基本上沿襲宋朝的做法,重視與南海諸國的貿易往來。元世祖在統一中國前還表示,如果南海諸國有誠意來朝貢,一定賜予重禮。兩國間的貿易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30024ph003
明太祖朱元璋(趙偉攝)
30024ph003

朱元璋自1368年建立明朝政權後,對周邊國家實行和平外交政策,與周邊國家建立「朝貢」制度,確立宗藩關係,加速了明朝政府與周邊國家在政治、貿易、文化上的相互交流。海上絲綢之路得以空前繁榮,其中最為壯觀,影響最大的,要數十五世紀初的鄭和下西洋。鄭和船隊的到來不僅帶來了琳琅滿目的貨物,也保障了當地海域安全,促進了滿剌加的國際貿易。當時,中國與馬來半島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達到了歷史的頂峰。1644年,中國開始了清朝統治。雖然清政府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但仍然沒能阻擋住南方沿海人民的出國潮。康熙二十三年,海禁開放後,中國與東南亞的海上貿易大有起色。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抗日戰爭期間,馬來亞華僑與中國人民患難與共,同仇敵愾,互相支持,並肩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30024ph004
馬來西亞馬六甲保留的峇峇人居室外景,峇峇人為華人與馬來人結合的後裔。
30024ph004
Last updated:
2019-08-2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