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古人怎樣認識光影世界?

0804phn001_01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對光學已有所認識(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0804phn001_01

墨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科學成就最大的學派,他們的著作《墨經》以連續八條文字記載了光學問題。它們依次為:影的定義及影子生成的道理;光線與影的關係;光直線行進的性質;光反射特性;從物體與光源的相對位置來確定影子的大小;平面鏡反射成像;凹面鏡反射成像;凸面鏡反射成像。這八條文字是墨家從事光學實驗、進行精密觀察的忠實記錄,雖然字數不多,但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可稱得上是二千多年前世界上偉大的光學著作。

 

《墨經》之後,沈括對推進光學的發展也作出許多貢獻。沈括是宋代偉大的科學家,撰有科學巨著《夢溪筆談》。沈括進一步發展了《墨經》關於平面鏡、凹面鏡和凸面鏡成像的知識。在比較平面鏡、凹面鏡和凸面鏡成像規律時,沈括解釋了照臉用的小鏡為何要使其鏡面微凸的原因。關於凹面鏡成像,沈括不僅重做了墨家做過的實驗,而且還第一次明確地指出焦點所在。他說:「陽燧面窪,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着物則火發。」(《夢溪筆談》卷三)在這裏,沈括清楚地論述了他所用的凹面鏡的焦距長度和焦點大小。

0804ph023
沈括像
0804ph023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令人迷惑的光學現象,如海市蜃樓、「峨眉寶光」以及家喻戶曉的「小兒辯日」的故事,這些看似奇幻的現象背後都包含了深刻的光學原理。「小兒辯日」的光學現象反映了,無論早晨或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都是一樣的。若用影相機給太陽攝影,中午與早晨所攝得的影子將會是同樣大小。這證明在這兩個時份,太陽與地面的距離也是相等的。「峨眉寶光」是在高山頂上見到的光學奇景。實際上,它是射進雲霧表層的太陽光的衍射光環。它的產生必須有兩個物理條件:一是太陽光;二是在觀察者的腳下有雲霧。海市蜃樓的形成是由於大氣層中空氣的密度不同,當光線經過時會發生折射,甚至全反射,於是,遠處的景物就顯示在空中或地面,從而造成奇幻異景。這種現象常常發生在海邊和沙漠地帶。

0804ph024
海市蜃樓常常發生在荒漠
0804ph024

將光影關係原理應用於人民生活中,便產生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皮影戲。皮影戲在中國起源於漢代。讓燈光照射於熒幕,將木偶一類物體在燈前舞動,其陰影就投在熒幕上。真正的影戲大概始於唐宋年間。它是漢代方士齊少翁影戲法發展的結果。只要讓「影人」或「影物」像木偶一樣地表演動作,那麼熒幕上就能出現栩栩如生的影子。

0804ph022
陝西西安是皮影戲的故鄉
0804ph022
Last updated:
2019-11-19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