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魯迅在上海留下的足跡

0424phn001_01
上海魯迅公園(視覺中國)
0424phn001_01

1927年10月3日,魯迅由廣州抵達上海,傾全力從事文學活動。魯迅在上海時期出版的著作,有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等,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以及通訊集《兩地書》。此外,魯迅還翻譯了俄國作家果戈里的長篇小說《死魂靈》,以及《藝術論》等新興文藝理論著作。

 

魯迅在上海時期,先後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自由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成為共產黨的忠誠友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熱烈擁護者。許廣平,廣東番禺人,1923年10月與魯迅相識,後來兩人開始同居,最後成為他的伴侶。他們患難與共,甘苦相知,共同度過了充滿艱辛危難的崢嶸歲月。魯迅後十年的著作成績超過了此前的二十年,其中就包含了許廣平的智慧與辛勞。魯迅去世後,許廣平為保存魯迅文物、出版魯迅全集、弘揚魯迅精神作出了重大貢獻。

0424ph006
魯迅全家福,攝於1933年9月。
0424ph006

1930年3月2日,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革命文學團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魯迅參加了左聯的籌備工作,並被選為常務委員。魯迅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號召左翼作家在為工農大眾的共同目標下團結起來。魯迅多次嚴肅批評左翼內部的教條主義及宗派主義,同時關心、培養、提攜了很多進步的文學青年,被公認為左翼文壇的盟主。

0424ph007
左聯成立地——上海中華藝術大學原校址。
0424ph007

1930年3月1日,魯迅與郁達夫、潘漢年、田漢等五十一人聯名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反對國民黨政權查禁書報,檢查新聞,鎮壓勞苦群眾為求生存而進行的罷工抗租行動。宣言指出:「自由是人類的第二生命,不自由,毋寧死!」魯迅因此被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冠以「墮落文人」的罪名,呈請南京政府通緝。1933年1月11日,魯迅加入宋慶齡、蔡元培領導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同月18日,被選為同盟上海分會執行委員;5月13日,與宋慶齡等赴德國駐滬領事館抗議德國法西斯的恐怖主義行徑。6月,同盟總幹事楊銓被暗殺,同盟活動中止。

0424ph005
魯迅上海大陸新村寓所
0424ph005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魯迅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寓所,終年56歲。當天下午,魯迅遺體移至上海膠州路萬國殯儀館。上海156個團體的近萬名群眾絡繹不絕地前來瞻仰魯迅遺容,成千上萬民眾自發地為魯迅送葬。22日下午4時半左右,魯迅靈柩入墓穴。上海民眾代表將一面白地黑字錦旗覆蓋在魯迅棺木上,旗上由沈鈞儒題寫了「民族魂」三個大字,現場不斷呼叫口號:「魯迅先生不死,中華民族永生!」

0424ph008
魯迅葬禮
0424ph008
Last updated:
2019-05-2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