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古代的鐘鼓樓有何作用?

30056ph017
北京鼓樓
30056ph017

中國古代的計時以「時辰」為單位,一個晝夜平分為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地支命名,從子時(現在的23點)開始,至亥時結束,周而復始。由此可知,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自宋代以後,又將一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每一個部分就是現在的一個小時了。

 

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有依靠太陽的日晷、圭表,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的漏壺、沙漏、燈漏等,時間測定以後,需要對外發佈,就要依靠鐘鼓樓了。作為維持城市生活秩序的工具,鐘樓和鼓樓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務設施。

 

鐘鼓樓的報時工作,主要集中在夜晚,因為夜晚沒有太陽,人們不能根據太陽判斷時間。鐘鼓樓的報時一般以「更」為單位,一個夜晚分為五更,從19點開始,至5點結束,10個小時,也正好是五個時辰。為了更精確的計量時間,每個時辰又細化為五個「點」,一個「點」相當於現在的24分鐘,演化到今天,許多地方還將小時稱作「點」,譬如早上8時,稱為早上「8點」。

 

隨着技術進步,鐘鼓樓的報時功能已經終結,但是作為歷史文化遺存,鐘鼓樓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遷,積澱了悠久的文明,現存的鐘鼓樓大多得到完善的保護。

 

北京鐘鼓樓

北京的鐘樓和鼓樓是兩座毗鄰的建築,鐘樓在北,鼓樓在南,相距一百多米,位於天安門以北,居北京古城南北中軸線之北端。鐘鼓樓在明清時代是北京城的報時工具,自下午19時起至次日早上5時,每兩個小時為一更,要鳴鐘鼓以報時。各個時辰更次為:19時至21時為起更(戌時),21時至23時為二更(亥時),23時至1時為三更(子時),1時至3時為四更(丑時),3時至5時為五更(寅時),五更也稱為亮更,意謂「早上的到來」。定更與亮更時先擊鼓,後撞鐘,其餘更次只撞鐘不擊鼓。擊鼓時共擊打108響,由快擊18響與慢擊18響交替進行。

30056ph018
北京大鐘寺
30056ph018

鐘鼓樓始建於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重建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屬於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城的首批建築物,至清代順治年間曾毀於火災,乾隆時重建,以後歷代均有修繕。

 

鼓樓為上下兩層加一個暗層,磚石拱券結構,南北各有三座券門,東西各有一座券門。上層為重檐歇山式屋頂,下層為四坡檐頂。鼓樓內展覽的主鼓高2.4米,鼓面直徑1.6米,另有群鼓24面,鼓高1.6米,鼓面直徑1.12米,都是根據清代嘉慶年間的記載複製。鐘樓為重檐歇山頂建築,亦有券門出入。鐘樓正中的八角形鐘架上,懸掛的大鐘鑄造於明代永樂年間,鐘高7.02米,重量63噸。

30056ph016
北京鐘樓大鐘
30056ph016
Last updated:
2018-12-21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