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4年度 慈善杯闖關賽 「粵港澳大灣區武狀元大賽」

yuegangaodawanquwuzhuangyuandasai_cover
yuegangaodawanquwuzhuangyuandasai_cover


為向社區推廣全民健身,弘揚太極和中華武術文化,主辦方九龍城民政事務處和香港太極青年慈善基金,將聯同啟德體育園、飛越啟德和中國文化研究院舉辦2023-24年度 慈善杯闖關賽 「粵港澳大灣區武狀元大賽」。大賽結合武術表演和文化搶答環節,藉此發掘青少年潛⼒,選拔武術優秀⼈才。

大會將以多元化比賽項⽬,推廣及宣揚不同流派及類型的太極武術運動,並舉⾏⼯作坊或活動,誠邀各界武林同好同場競技,並歡迎⼤眾及參賽者親⼈參加!

 

2023-24_cishanbei_saizhiguicheng_web-1
2023-24_cishanbei_saizhiguicheng_web-1

 

比賽設有四個項目,包括個人單項、集體推廣賽、闖關賽及特別賽事—「會長杯」。比賽於9月23和24日分批舉行,各項目中取得排名的人士和隊伍,可獲頒發獎牌、証書或獎學金。

有關比賽的詳情,可參閱附上之海報和賽制規程,或瀏覽香港太極青年慈善基金網站 https://www.hktcyc.org/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各位參賽者可以閱讀以下文章,為參加「闖關賽文化搶答環節」作出最好準備,爭取佳績!

「闖關賽文化搶答環節」 閱讀材料

關鍵字:#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武術稱為「技擊」,即是以作戰為目標的攻防格鬥技術,漢代以後就稱為「武藝」。
 

中國武術


今天常用的「武術」一詞,追本溯源,最早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出現。自此,「技擊」、「武藝」、「武術」三個名稱通用,直至1928年,統一稱為「國術」。1949年後,又統稱為「武術」。中國武術現時已成為許多國際性的體育項目之一。2022年,中國武術是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包括「男、女長拳全能」和「男、女太極拳全能」四個小項的比賽,其中長拳全能包含長拳和棍術項目,太極拳全能包含太極拳和太極扇項目。

俗話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十八般武藝包含哪些呢?以下是說法之一:刀、槍、劍、戟(粵[激],普[jǐ])、棍、棒、槊(粵[朔],普[shuò])、钂(粵[躺],普[tǎng])、斧、鉞(粵[越],普[yuè])、鏟、鈀、鞭、鑭、錘、叉、戈、矛。 
 

十八般兵器


中國武術是由踢、打、摔、拿等動作組成,有一定運動規律。運動形式可分「套路」和「對抗」兩種。套路有拳術和器械單人練習及兩人以上的對打練習;對抗則有散手、推手、長兵(器)、短兵(器)等項目。
 

器械單人練習
 

散手又稱散打,源於中國的搏擊。圖為北京2008武術比賽男子散手85公斤級較量。
 

推手是太極拳的雙人徒手對抗練習,後來其他武術吸收這一練習,產生各種流派的推手。圖為2017年首屆關聖國際武術文化節暨全民健身日的武術推手比賽。


內外兼修是中國武術的精髓。中國武術不是單純追求強而有力的動作和攻擊,講求內在和外在的「身」和「心」結合,才可發揮到禦敵的效果。中國武術在現實生活中要求武者發揮自衞克敵的本領。在實戰中,憑藉硬功與智巧,以小勝大,是中國武術與「西洋拳」、「泰拳」、「柔道」、「跆拳道」等與別不同之處!


圖片來源:
十八般兵器圖:張斌攝 / 中新社記者
器械單人練習圖:李忠攝 / 中新社發
武術比賽男子散手85公斤級較量圖:宋吉河攝 / 中新社記者
武術推手比賽圖:視覺中國

關鍵字: #中國武術 #氣功 #武德


「強身健體」,經常是習武之人常說的話。事實上,學習中國武術,是鍛煉身體的方法之一。通過武術達到保健作用,在眾多中國武術項目之中,氣功所達致的保健效果,是最為人所熟悉。

氣功主要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武術氣功」,可以學習來增強體力、禦敵制勝;其二是「保健氣功」,主要為保持身體健康或治療疾病而練的功法,也稱「氣功療法」。「氣功」中的「氣」是指呼吸,「功」則是方法,「氣功」是鍛煉呼吸的方法,藉此達到養生保健的功夫。
 

練習氣功


一般運動也可以鍛煉肢體和體能,為甚麼要練習氣功呢?原來,普通的運動項目要鍛煉身體內臟的活動是不可能的,因為內臟某些肌肉屬於不隨意肌,不能夠用意志或意識去控制。但練習氣功,則可以通過呼吸來推動肺部下方的橫膈肌,間接使內臟運動起來。同時,人在鍛煉氣功過程中,會達致「入靜」的境界,即是人在清醒時候,意念可以保持自然放鬆,思想安靜而專一的狀況。這時候,人體氣血運行順暢有序,經絡貫通,從而達致促進身體整體健康的功效。氣功在身體內的修煉,是其他運動所沒有的。

除了對身體的好處外,中國武術也和娛樂消閒活動互相結合,成為中國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內地、台灣、香港、澳門,以至世界各地,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逢年過節,必有舞龍、舞獅、雜技等表演,這些娛樂活動中,會結合武術的元素,成為了綜合藝術的項目,使不同的藝術項目內容更加豐富。不少人熱心參與,備受歡迎。
 

太極拳表演
 

雜技表演中的頭頂功
 

舞獅的梅花樁表演


在學業上,優秀的學生能做到「品學兼優」,原來同樣道理,也適用於習武。練武本身是個人情操的修煉。中國傳統對於習武者不止講求技能、體能上要合乎要求,對於練武者個人的品格修養,同樣重視。中國武術講求「武德」,即練武者應具備的德行。例如,藝高而不驕橫,學習武術是為了防身自衞,濟危扶弱,匡扶正義,除暴安民,保家衞國,而不是為非作歹。武德,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在武壇上的縮影。

關鍵字: #中國武術 #中國古代體育 #田徑 #角牴 #摔跤


中國武術源於軍事訓練。在古代,不同諸侯國之間常起紛爭,戰事頻繁,同時,邊疆的游牧民族也常入侵中原地區,因此歷代君主大多重視軍事訓練,提升士兵的作戰技能。武術成了培訓士兵的重要項目。
 

宋代的「武學」,是專門教授武術、兵法的學校。


早期的武器一般比較原始和簡單,士兵個人的武功成了他們作戰時的主要本領,武藝是殺敵的手段,假如士兵武藝不精,隨時是會失去性命的,接着的結果就是敗仗連連,導致國家或政權的覆亡,真可謂生死攸關!既然士兵的武藝如此重要,古代是怎樣訓訓練士兵呢?一切從體能鍛煉開始!
 

早在數萬年前的石器時代,人與獸鬥或與人鬥的自衞技能,便是武術的萌芽。甲骨文「鬥」字,像兩手相搏之形。


在今天的田徑賽場上,跑、跳及投擲項目都是常見的田賽和徑賽項目,它們也是古代士兵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軍隊訓練內容。古代兵書記載,選拔「武車之士」的重要條件是「善跑」,即跑步跑得出色。當時,要求士兵跑步追逐飛奔的戰車,但追上了,還要跳躍登車才算合格,可真不容易!春秋戰國時,一些諸侯國又以武裝長跑來選拔和訓練戰士,例如吳王闔閭練兵的方法,是要戰士穿上盔甲,手執着弓和這些武器,一口氣奔跑300里。
 

西周時的銅戈,一般長戈用於車戰,短戈用於步兵。


魏晉南北朝時,武術在民間也日趨流傳,出現寺廟裏的僧侶習武的現象。聞名中外的少林寺武術,便起源於此。在唐代,武舉制度創立了,也即是科舉制度中加入了「武科」,這為選拔軍事人才而設的考試,主考項目有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
 

河南少林寺武術演練壁畫(清代)


摔跤在古時稱作「角牴」。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角牴已是軍事訓練項目。周天子在挑選出征的武士時,被選者要脫去上衣,裸露臂腿,進行沒有武器的徒手角力比賽。摔跤活動一直延續至明清,仍為練兵活動之一。清朝康熙帝王更是熱愛摔跤的皇帝代表,他特別挑選了摔跤好手,成立「善撲營」這支清廷內衞部隊,訓練摔跤好手。康熙皇帝最後成功擒拿權臣鰲拜,重掌政權,也是得助於這群摔跤好手呢!
 

蒙古摔跤
 

清代摔跤圖
 

在近代,武術仍是士兵訓練中重要一環。例如訓練陸軍士兵使用步槍和刺刀,以應付近身肉搏戰。特種部隊如偵察兵、特工在執行任務前,也要接受武術訓練。

圖片來源:
西周銅戈:海峰/FOTOE

關鍵字: #中國武術 #武狀元 #武舉 #宋朝 #策問 #《武經七書》


作者:邱逸
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從事歷史文化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找歷史脈絡,好尋古道今照,近著包括《香港極簡史》。


武舉創立於唐代,是為選拔軍事人才而設的武科考試,初時主考項目有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但自宋代後考核內容大改,武科生也要舞文弄墨,其經過是怎樣的?

天聖八年(1030年),宋仁宗親試武舉:「先問其騎射而試之,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考試內容有三:「騎射」是入門、「策」是取錄關鍵、「弓馬」區分名次,後來相沿成宋定制,並影響到明清的武舉。「策」即是用文字寫對策,對策全是兵書而來,因此武舉也帶動兵書的發展。
 

清代武舉考試:步射


元豐三年(1080年),神宗下詔命朱服等人校定《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及《唐李問對》等七部古兵書,至元豐六年(1083年)成書,名為《武經七書》,供武舉考生及武學教育使用。至此,北宋武舉考試教授內容遂告統一,先秦至唐的七部古兵書成為了兵學的典範。
 

《武經七書》


在北宋,武舉試分為兩種:「墨義」和「策問」。

「墨義」又稱「七書義」,是一種名詞解釋,出題方法是從《武經七書》中選取片段,就某一觀點提出問題,考生回答時要依照原文。這使考生除了要熟讀原文外,背誦註文也很重要。在兵書「墨義」試中,考生即使毫無個人見解,只要能「引前人註說解釋義理明暢者」,就可及仕,出任官職。
 

李坑村尚武堂,南宋乾道三年武狀元李知誠故里,位於江西婺源縣秋口鎮。


「策問」分為「問目」和「對策」兩部分。「問目」是就《武經七書》中的戰略戰術原則提問,或就儒經及歷史著作中所記載的古代戰例發問;「對策」要求能抒發個人見解,或能引用前人註釋,語言明晰,文字流暢,或能聯擊問目對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切實可行。這種試題令北宋中期以後,兵書盛行「以史論兵」的原因。

《武經七書》成書意義重大。一方面達到提倡兵學的效果,兵書不再被統治者視為洪水猛獸,反而能為統治者選拔人才,所以此政策為日後朝代所仿照。《武經七書》使兵家學說與儒家學說共同成為官方認可的經典,恢復了兵學在先秦時的歷史地位,這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次,也標誌着中國傳統兵書的定型和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體系化的完成。
 

圖片來源:
李坑村尚武堂圖:柯研/FOTOE

關鍵字: #中國武術 #武狀元 #武舉 #宋朝 #策問 #《武經七書》


作者:邱逸
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從事歷史文化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找歷史脈絡,好尋古道今照,近著包括《香港極簡史》。    
 

上文提到「武科生也要舞文弄墨」,即是除了考核武藝如步射、弩踏、弓馬等外,還要考核如「策問」等文試。

以南宋為例,「策問」是武科舉的重要部分,從首關起已有「策問」,先由地方官直接考核,弓馬武藝合格就可取錄,然後再比試策問,文理稍通之人可參加下一階段的解試。解試對「策問」的要求更為具體:「十五日試弓馬,十六日試程文《七書》義」照樣比試弓馬,並問及考生有關《武經七書》的內容。

最後一關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主要試策問,參考弓馬成績定名次,即所謂「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可見「策問」是武舉生必考之科,必經之路。
 

南宋武狀元周虎圖,陳列於山東省台兒莊古城武科舉博物館。


那「策問」內容究竟是怎樣的?現存最早的武舉策問題見於宋代,共有二十一條,大致可分為三類題型:第一純考兵書理論;第二種結合兵書中的軍事原則,聯繫歷史上的著名戰例或著名軍事家事跡,問成敗得失,並探尋靈活運用軍事理論之道;第三種是以古喻今,通過現實的政治軍事形勢與古代近似事例的對比,對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南宋人陳造的《江湖長翁集》保留了〈武舉策問十首〉,其中一問是這樣的:「或者曰:國家行都於吳,吳湖江舟艦之地,車戰尤不必議」春秋時吳國的地勢不適合車戰,故步兵較多,但沒有阻礙到吳王夫差稱霸中原。策問所考的兵法內容變化多端,但問法單一:先是列出用兵原則,再是列出歷史和這些原則相違但又取得勝利的戰例,再問考生因由。

另一條是:「問兵詭之道」,指戰場上用詭計是致勝的關鍵,再引「韓信之下趙」為例,問如趙國的將軍陳餘用李左車的策略,那韓信以三萬餘新招募之兵能否大破趙軍;又引孔明不採用魏延奇計用精兵突襲長安,終未能在死前打敗魏國,以兩例要考生討論用兵的詭道及為何韓信輕率者勝,孔明慎重用兵卻敗的原因。
 

孔明即諸葛亮,是三國時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我們發現這些「策問」都是從歷史上戰例中找尋有違於古兵法的戰例,要求考生加以比較得失。由此,刺激了南宋湧現大量兵鑑類兵書,談論用兵原則和史例,考查考生對有關兵法及史例的認知,及能否活學活用。於是,《十一家註孫子》、《施氏七書講義》和《百戰奇法》等包含了無數兵法和史例,幫助考生應試的兵書大行其道。
 

圖片來源:
南宋武狀元周虎圖:俄國慶提供/FOTOE

關鍵字: #中國武術 #少林派 #少林寺 #達摩祖師 #《易筋經》


在武術界,有一個無人不識的門派,被視為中國傳統武術的象徵,它就是名滿天下的「少林派」。少林武功起源於河南嵩山少林寺,並因而得名。現時,嵩山少林寺是中國的武術中心,少林武功更成為中華文化中的瑰寶,與少林派有關的傳說也廣泛流傳。這些傳聞究竟是真是假?一起來看看!
 

河南少林寺


習少林武術的小伙子
 

少林武功是達摩所創?

說起少林功夫的起源,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達摩祖師。據民間傳說,南北朝時,達摩大師從梁國北來,面壁於嵩山少林寺,歷時九年而功成,寫成了《易筋》、《洗髓》二經,創立少林武術。現代學者考查史料後,已經證明這只是傳說,被稱為禪宗初祖的達摩也沒有練成精湛的武功。

明代的《達摩面壁圖》


在達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練武風氣就已形成。北魏孝文帝時修建嵩山少林寺,最初是為西域高僧跋陀(又稱佛陀)所建,達摩是後來才來到寺中的。達摩雖然創立了禪宗,卻並非少林武術的創始人。事實上,少林武術是在長期的僧眾習武中逐漸自發形成的。

 

《易筋經》是武功秘笈?

在武俠小說和電影中,《易筋經》是一本少林寺的武功秘笈,武林人士苦練後會功力大增,成為武林高手。這是真的嗎?

道光三年易筋經刻印本


《易筋經》其實不是甚麼武功秘笈,裏面有不少經絡穴位和導引的術語動作,是一部上乘的內功心法。「易筋」是指改變筋脈、骨骼,讓筋骼變得剛柔相濟,依照書中指示恆常練習,有助強身健體,但談不上成為武林中的絕世高手!

 

天下武功出少林?

常言道:「天下功夫出少林」,中國功夫真的全都出自少林嗎?其實,中國功夫出自各門各派,並非都來自少林。既然如此,為甚麼又有這樣的講法?這須從唐代說起。

少林寺中「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壁畫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兩支反隋起義軍由李世民與王世充統領,雙方作戰,少林武僧應李氏之邀相助,活捉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逼降王世充,這是後來民間著名故事「十三棍僧救唐王」的藍本。從此少林寺以武功聞名天下。武術後來遍地開花,但並非少林寺人才練武,只是各地練武者出於對少林寺的敬仰,或想提高自己的地位,於是都宣稱自己所學的武術是少林寺僧所傳,沿襲成風,於是武術界便有了「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

關鍵字: #中國武術 #嵩山少林寺 #少林功夫


常說少林功夫出名,究竟少林功夫中哪些項目最為有名?

早在距今約一千四百多年的南北朝北齊時期,少林寺出現了一位以武功絕頂著稱的稠禪師。到後來的五代時期,少林寺又有一名高僧福居,邀請了十八家武林高手來到少林寺獻藝,博采眾長,彙集成《少林拳譜》。除了少林拳,少林棍術也備受尊崇,明代的《武備志》記述:「諸藝宗於棍,棍宗於少林。」少林棍術被列為各家棍法之首。
 

少林拳術
 

少林棍術
 

少林武術的發揚光大,始於唐代。曾受少林寺援助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對曇宗、志操、惠賜、普惠、普勝等少林十三人大加賞賜,自此,少林寺愈來愈興旺,少林武術名揚四海,逐漸成為武林一大門派。

少林中人不但宏揚武學,對於國家遇到危難時,也挺身而出,為國家效力。明代時,少林寺組織僧人士兵,到江南抗擊當時侵擾沿海地區的日本海盜,少林之名更加名揚四方。朝廷後來豎立了「少林觀武碑」,記載了少林拳的特點和作用,少林武術成為天下武林之宗,當時著名武僧有覺遠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等,皆為武林中的高手。

清朝末年,少林的聲望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極」、「形意」、「八卦」盛行於北京、天津一帶,三門武功歸入武當門派,其他的武功列入少林門派,自此少林和武當成了武術的兩個主要門派。武當山位於湖北,屬長江以南地區,與位於河南的少林正是一南一北,於是武術界又言「南尊武當,北宗少林」。
 

武當拳
 

武當山上的紫霄宮
 

民國時期, 1928年中央國術館成立,分設少林、武當兩門,現時,河南嵩山少林寺被視為是中國功夫的發祥地, 寺內有歷史悠久的建築物,亦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譽。2010年,包括嵩山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內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今天,少林寺從一個「功夫聖地」,成為一個傳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使者。

圖片來源:
少林拳術圖:慎重攝 / 中新社記者
少林棍術圖:周方玲攝 / 中新社發

關鍵字: #中國武術 #峨眉山 #峨眉派 #金庸的小說世界 #郭襄


在中國武術界,峨眉派是一著名武術門派。大家對峨眉派應該不感陌生,因為不少著名武俠小說都會提及到這個派別。例如在金庸著作《倚天屠龍記》中,通過武當派弟子俞蓮舟對峨眉起源下定論,指郭靖的女兒郭襄心中念念不忘神雕大俠楊過,時為南宋末年,她走遍天下卻找不到楊大俠,四十歲那年便出家為尼,開創了峨眉一派。
 

峨眉金頂論劍
 

金庸武俠小說影響力巨大,小說裏虛實內容夾雜,既有歷史事實,但更多是虛構情節。很多讀者讀了,會相信小說情節為「正史」,於是對峨眉派是由郭襄所創的說法深信不疑。實際上,峨眉派的師祖是誰?峨眉派的武功又是誰所創?

先來了解一下峨眉派的武術特點。假如說,少林武功是陽剛的,武當武功是陰柔的,峨眉派功夫就是介乎於兩者之間——亦柔亦剛。據記載,峨眉派功夫:「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是峨眉。」意思是,其功法以弱勝強,虛實並用,融匯了南拳、少林、武當等眾家之長。根據這個說法,不少人就推測創立峨眉派的人是女子。

另外,峨眉派的典籍也記述:「祖師原為一道姑,後入佛門。」《峨眉拳》也寫:「該女善研各家拳法,慮各家拳法繁雜,莫衷一是……積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習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譽,稱曰峨眉拳,後弟子至峨眉山,始稱峨眉。」以上的內容都指峨眉派的師祖為女子,她潛心鑽研各家拳術,融會貫通後創立「峨眉拳」,並在峨眉山招收徒弟,終自立門派。

不過隨着學者深入研究,學界漸漸公認峨眉武術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不是武俠小說所稱的宋末元初。峨眉武術創始人應為戰國武師司徒玄空,而不是郭襄女俠。開創峨眉派的是南宋峨眉山白雲禪師和白眉道人,他們都是男人而不是女子。
 

峨眉弟子表演硬氣功


隨時代演變,峨眉派與少林派、武當派並列為中國武林三大名宗。峨眉派的得名,以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大名而起,對武學有興趣的你,不妨前往當地體驗峨眉派的魅力!
 

峨眉金頂
 

峨眉弟子表演柔推術
 

關鍵字: #中國武術 #武當派 #武當山 #形意拳 #八卦掌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古時稱太和山。武當山上道觀眾多,無數道士在此修煉習武,歷代不衰,成了武當派武術的發源地。相傳晉代謝允、唐代呂洞賓、明代張三等人曾修煉於此,真武帝君也在此得道成仙。武當傳世的武術豐富多采。據研究顯示,湖北省的武術有56個拳種,1千多個套路,其中有不少屬於拳術。武當術有何特色,現在一起看看!
 

武當山
 

武當弟子習武
 

以簡勝繁的形意拳

形意拳原名「心意六合拳」,講求「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三種內在的配合,以及外在身體不同部位的諧協。創立這套拳法的人是誰?一說是達摩祖師,另一說法是岳飛。據史家考證,該拳術應由明末清初的姬際可所創。姬際可是山西人,精於槍法,他想到一旦手無兵刃,遇有不測將難以自衞,便參照槍法,創造了形意拳。

達摩立像
 

一名武者正在展示形意拳
 

形意拳的套路動作在外形上模擬龍、虎、猴、馬、雞、燕、鷹、熊等十二種飛禽走獸的動作形象。拳法上以劈、崩、鑽、炮、橫五拳為主。練法上要求「起如風,落如箭」,快速中求穩定,出拳有力,剛柔相濟。在攻防技術上,提倡近打快攻,交手時先發制人,搶佔有利位置。

2011年,形意拳獲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時世界各地有不少人學習形意拳,北京、山西、黑龍江、河北、河南等地皆有學徒,俄羅斯、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地也學拳者眾。

 

步走輕靈的八卦掌

八卦掌是武當另一套名拳,有說始創自清代中葉的董海川。董海川祖籍山西,世居河北。他自幼習武,勇冠鄉里,後遍遊大江南北,技藝益精,尤擅搏擊。據傳八卦掌是他在江南遊歷時,得到道家修煉的啓示,結合武術加以整理而成。
 

一名武者正在展示八卦掌
 

「八卦掌」以掌為主要技擊方法,掌法有穿、插、劈、撩、橫、撞、扣、翻、託等。八卦掌應用了中國傳統的八卦概念設計,八卦有八個方位——北、南、東、西、西北、西南、東北、東南,武者要以繞圈走轉為基本運動路線,把八個方位全都走遍。過程中,武者步履有如行雲流水,走如游龍,翻轉似鷹。

八卦掌融入了道家養生、健身的觀念,既可強身健體,又能鍛煉攻防搏擊的技能。八卦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圖片來源:
武當山圖:視覺中國
達摩立像圖:視覺中國
形意拳圖:視覺中國
八卦掌圖:視覺中國

關鍵字: #中國武術 #中國文化 #輕功 #點穴術 #鐵布衫 #金鐘罩 #醉拳


你讀過《射鵰英雄傳》嗎?郭靖的「降龍十八掌」、裘千仞的「鐵掌水上飄」……這些武功招式,神乎其技,但真實武術真的包含這些神功嗎?
 

真的有輕功嗎?

輕功是武術基本功之一。輕功主要訓練跑得快、跳得高、蹦得遠,類似現代田徑運動的賽跑、跳高、跳遠。武術所謂的「輕功」是一種彈跳、翻騰技巧,過程中需要手足並用。施展輕功時,習武者身輕如燕,落地平穩無聲,不過練武者並不能一跳幾丈高、幾丈遠,只是比普通人能跳得高一點、遠一點而已。
 

武打影視作品中的輕功,主要以「吊威也」方式呈現出來,並非真實的武功。
 

穴道被點中真不能動?

點穴術是中華武術的精華之一,不是子虛烏有的傳說。可是,點穴技法博大精深,難以學習,再加上善於此技的人又互相守祕,不肯輕易傳授他人,於是現今精於點穴的人已寥寥可數了。
 

清代的經絡圖,圖中顯示「手太陰肺」經脈上穴位的位置。
 

點穴術把全身重要穴位分為「死穴」(可致人死命)、「暈穴」(可使人暈倒)、「啞穴」(可使人呆如木雞)和「麻穴」(可使人神經麻痺)。古書說:「按時點穴,着小穴則傷,着大穴則亡。」所以,萬一穴位被人點中,則要視乎力度的大小,以及穴位的種類,才能判斷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練武能令人刀槍不入嗎?

鐵布衫能刀槍不入嗎?
 

「鐵布衫」是訓練全身各部位承受敵人擊打的功夫。練習時,通常用一個竹刷順着人體十二條經脈的走向來擊打。竹刷是用細麻繩,把二十根如鉛筆般粗幼,長約60厘米的竹筷子束紮而成,或用同等粗幼、長度的木棒,裹以數層棉布紮緊而成。據說,練習的人只要持之以恆地被擊打,慢慢皮肉就感覺到「不大痛」,三年後能練成「鐵布衫」,再練三年就成「金鐘罩」,屆時身體強壯,肌肉堅如鐵石!

然而「鐵布衫」、「金鐘罩」都不能達到「刀槍不入」的境界,人體是血肉之軀,是抵受不住武器的傷害,習武只有強身健體之效。

 

醉拳是醉着打的嗎?

醉拳屬象形拳類,特色是隨機就勢,避實擊虛,閃擺進身,跌撞發招,在跌撲滾翻中禦敵制勝。所以別被影視劇誤導,使醉拳的人不僅不能醉酒,反而必須保持清醒,眼明手快,裝出醉態卻神志清醒。
 

少林武僧打醉拳
 

中國文學創作往往在武術基礎上,發揮想像力,創作出很多出神入化、扣人心弦的武功招式。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互相交織,我們在欣賞這些藝術作品時要注意,別把想像的內容都當成事實啊!

關鍵字: #中國武術 #中國氣功 #中國古代養生術


氣功是中國國粹,已有數千年歷史,是一種講求「調身、調心、調息」的內修之道。

氣功的起源時間並沒有明確而直接的文獻記載,但從一些間接資料,可以知道氣功萌芽時期應該追溯到上古時代。根據有關記載,氣功其實是由人體的自我本能衍生而成。在今天的科幻電影中,我們常見到一些能力高強的機器人在受破壞後,可以自行修復,原來人體與生俱來也有一種自我修復的本能反應,古人把這種對人體自我本能的體會,慢慢演變形成為一種自我的保健活動,這種保健活動可以說是氣功的雛形。後來,再融入個人意志和意識的訓練和調控,逐漸形成一種鍛煉身心的健康技能。
 

氣功
 

氣功,古代有多個名稱描述這種活動,例如「吐納」、「行氣」。「吐納」即呼吸,是氣功中調整呼吸的鍛煉,指把胸中的濁氣從口中呼出,再由鼻中慢慢吸入新鮮之氣。「行氣」又稱服氣、食氣,為道教早期修煉方法之一,是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輔以肢體運動、按摩等的養生方法。若單從字面上演釋,氣功可定義為「以氣練功」,即透過呼吸吐納的鍛煉,使身體產生某種功效。

「氣功」一詞最早出現於一千多年前的晉代,當時只是道家一個修煉術語,與其他表示以氣練功的術語並存,一直沒有被廣泛應用。

直至1950年代,《氣功療法實踐》和《內養功療法》兩書出版後,「氣功」一詞才開始廣泛使用,氣功熱潮在中國興起,各派修煉技術紛紛以氣功為名在社會上廣為傳播,一時百花齊放,「氣功」一詞也因此變得家喻戶曉。近年,由於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推廣和發展中國健身氣功,並邁向世界,使「氣功」這個名詞更上一層樓。

氣功有助人體的生長和修復,是一種建基於中國傳統文化上,有益身心,能調控體內環境,達至防治疾病的健身養生方法,對人類的健康觀念帶來了更廣闊的視角。

關鍵字: #中國武術 #中國氣功 #體育健身


中國傳統氣功一向給人的印象是養生、延年益壽,但隨着時代變遷和科學進步,傳統氣功也在與時並進。

1990年代,氣功在內地發展迅速,是當時最多民眾參加的健身活動之一。200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提到要把中國千年文化遺產取其精華,並結合現代化,做到古為今用。國家體育總局便將中國傳統養生文化重新包裝為群眾體育項目,向世界各地推廣。
 

氣功加入難度成為競賽功法


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成立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將一批中國古代優質養生功法重新整理,編創出新的氣功系列,命名為「中國健身氣功」,並制訂比賽規則,為中國氣功由傳統養生走向體育競賽踏出了第一步,成為中國第62個體育項目。古代的氣功養生文化逐步走向規範化、法制化。
 

2011年全國百城和千村健身氣功交流活動


國家體育總局界定「中國健身氣功」為一種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的運動形式。2003年推出了四套新編普及功法,包括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和八段錦。編創四套普及功法時,政府搜集大量資料和文獻考證,又和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流派的傳人、代表、專家、學者互相交流研討,吸取傳統功法的精華,並配合中國醫學和現代科研理論,在嚴謹和反覆研究比對下,編創出每套功法的一招一式。這些功法把中國健身氣功發展為一個廣受歡迎、有益身心、適合老中青不同年齡人士練習的健體活動。
 

八段錦圖譜


2010年,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再推出五套新編功法,包括太極養生杖、十二段錦、導引養生功十二法、馬王堆導引術和大舞,其中十二段錦屬坐勢功法,太極養生杖則是一套持械練習的套路。
 

《健身氣功四套普及功法》
 

十二段錦需在坐墊上練習
 

近年,健身氣功在政策推動下,受到民眾廣泛的認知。在2019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八段錦等功法於網絡上爆紅,從方艙醫院到居家健身,成為許多群眾增進健康、提高免疫力的健身選擇。健身氣功管理中心也開辦網課,向民眾介紹不同氣功的療效和練功竅門。相信未來學習氣功的人會愈來愈多!
 

養生學派提倡各種運動

關鍵字: #中國武術 #五禽戲 #華佗


中國古代流行一套有趣的健身方法,稱為「五禽戲」。這是一套模仿五種動物動作而設計出來的健身操。相傳「五禽戲」是由東漢末年的醫學家華佗所創立,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了。據說華佗根據中醫學氣血運行的法則,經過觀察各類禽獸活動的姿態後,按照動物的活動形態,編創出這套養生的健身運動。華佗在以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活動特點,結合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編創而成。
 

安徽華佗紀念館的五禽像
 

華佗是中國古代名醫,他在中國醫學上最廣為人知的兩大貢獻,就是發明麻醉散和編創五禽戲。麻醉散藥方早已失傳,但他所編創的五禽戲,最早可見於《三國志》,可惜只有一些簡短的文字記載。直至南北朝名醫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才有以文字具體描述五禽戲的每個動作。到明清兩代,更有圖文並茂的五禽戲鍛煉方法,但內容與《養性延命錄》出入很大。時至今日,五禽戲已發展成多個流派,每個流派都各有不同的風格特色。

華佗像
 

隨着醫學進步和人體的演變,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重新編制出符合現今大眾練習的「健身氣功 ‧ 五禽戲」。在編創這套新功法時,除運用了現代科學的健身觀念,也盡量保留古本五禽戲的原意,例如維持古代五禽戲的原有排序,即虎、鹿、熊、猿、鳥,數量方面亦按照《養性延命錄》,維持每戲兩個動作,所以「健身氣功 ‧ 五禽戲」在動作上,除起收勢和中間過渡動作外,全套五戲,合共十個動作。
 

2009年發行的《五禽戲》郵票
 

「健身氣功 ‧ 五禽戲」是一套以意配合動物神韻,趣味濃厚,適合大眾練習的健身功法。這氣功藉着模仿五種動物在大自然界中的生活形態,去舒展我們的肢體筋骨,尤其是那些日常較少運用到的肌肉群。微細到手指、腳趾等小關節的屈伸運動,編創上也有所顧及,利用虎爪、鹿角、熊掌、猿鈎和鳥翅五種手型的變化去加強手的靈活性,促進末稍血液循環。步法中的重心轉移、虛實變化和一些肢體平衡動作,對於中老年人可起到防跌訓練的效用。
 

五禽戲中模仿鳥在空中自由飛翔
 

2015年安徽舉行五禽戲比賽活動

關鍵字: #中國武術 #太極 #太極拳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年,中國「太極拳」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太極
 

太極拳為何會申遺成功?太極拳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代表。太極拳集文化、健康、武術三種屬性於一身,拳法中包含道家和儒家的精神哲理,融合了力量、平衡、姿勢以及凝神靜氣等要素,既能增強體質,又能修身養性。太極所包含的哲理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流傳和應用,例如俗語「四兩撥千斤」,其實是太極拳中一種技擊,有順勢借力、以小力勝大力之效。
 

太極拳蘊含與宇宙諧協的養生觀念,順應自然。
 

太極拳發展歷史悠久,自十七世紀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村形成以來,世代傳承,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傳播至中國各地及海外,在全球產生廣泛影響。太極拳現有80多套拳術、器械套路和20多種推手方法。

太極拳是一門「剛柔疾緩、內外一統」傳統拳術,也是一項「頤養性情、強身健體」的大眾運動。太極拳幾乎沒有門檻、場地的限制,在寬鬆氛圍下,就可以隨時隨地練習。不論是公園裏眾多打拳健身的身影,還是一些中小學校的太極拳特色課程,或是重大體育賽事上的太極拳元素,都佐證太極拳在中國有廣泛的群眾根基。
 

小學生學太極拳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太極拳已傳播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太極拳組織,全球練習太極拳者已達到數億人。隨着申遺成功,太極拳愛好者將愈來愈多。太極拳對外國人來說充滿魅力,一來是拳中蘊含陰陽學說,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二來太極拳緩慢柔和,與西方武術大開大合的拳路不同,更增添東方神秘色彩。
 

不少外國人都通過學習太極,作為學習中國文化的入門台階。
 

關鍵字: #中國武術 #太極 #太極拳 #張三丰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於太極拳起源有不同說法,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太極拳是由明末武將陳王廷所創,不過受到文學創作與影視作品影響,不少民眾都認為太極拳起源於武當道士張三丰。
 

張三丰銅像
 

其實一如「郭襄創立峨眉派」的傳言一樣,張三丰創立太極之說並不可信。據學者考證,張三丰為元末明初道士,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當山)修行,流傳後世的史書都沒提及張三丰懂得拳術。張三丰曾遊歷河南周口鹿邑、湖北武當山、陝西寶雞金台觀、貴州福泉高真觀等名山大觀,卻也沒有其創立太極拳或練拳、傳拳的行迹描述。過去古人為推廣一種學術,往往會託名神仙或有威望的人物所流傳,所以後世才出現「張三丰創造太極拳」的說法。

然而,不少太極拳派系,例如楊式、吳式、趙堡仍然堅持武當張三丰創拳之說,奉張三丰為始祖。每逢農曆四月初九,太極拳眾均聚宴,稽首(粵[啟手],普[jī shǒu],即頭觸碰在地上且停留一會兒)行禮以紀張三丰祖師之誕辰。      

經過學者多方考證,太極拳應起源自明朝末年的河南陳家溝。明末武將陳王廷學習無極功十三勢、通臂功等,後來又吸收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勢」,創編出具自己風格的拳術,被尊為太極拳始創人。

陳家人至清末均學祖傳太極拳,且不傳外姓,至十四世陳長興,才發展成現時陳式太極。陳長興收了一名徒弟,叫楊露禪。楊氏學有所成後,進京受聘王府教拳,將前來挑戰的京城武術界代表人物全數擊敗,轟動京城,被尊為「楊無敵」,成為太極拳發揚光大的關鍵人物及楊氏太極拳的奠基人。後來,楊氏再傳吳鑒泉、武禹襄、孫祿堂,形成現代太極拳不同流派和分支。 此後,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五大派系,譽稱為「五式太極拳」。
 

屹立於陳家溝內的陳王廷像
 

今天,太極拳愈來愈為人熟知,影響力遍及世界各地,太極拳也於香港發展起來。最初在港傳授的是楊式太極拳,之後是吳式太極拳,七十年代後有陳式,八十年代有孫式。這些深厚功力的宗師,加深了香港大眾對太極拳的認識。

楊式太極拳
 

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浙江麗水的武術協會免費向市民傳授太極拳和太極劍,圖為向市民展示吳式太極拳。
 

圖片來源:
楊式太極拳圖:視覺中國
吳式太極拳圖:朱麗勇攝 / 中新社發

關鍵字: #中國武術 #太極拳 #太極 #《周易》


太極拳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智慧的代表。它以傳統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為核心,再結合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方面,綜合成一種內外兼修,講求動作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的中國傳統拳術。
 

太極拳
 

「太極」一詞來源自《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是大的意思,「極」有開始或頂點的意思,兩儀則指「天地」或「陰陽」,「太極」是產生萬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一些武術家借用此詞來引申到拳法,把太極拳中的動稱為「陽」,太極拳中的靜稱為「陰」,也就是「兩儀」。
 

太極圖
 

太極拳的拳法變幻無窮,動作緩慢柔和,綿綿不斷,勢勢相連;上身身架要中正垂直,心平氣和而安舒,兩臂為弧形,步伐有時虛,有時實,彼此分明;練習時呼吸意念相配合,追求個人身體進入鬆、靜的狀態。

太極拳起初並不叫太極拳,有多個名稱,例如稱作「十三勢」、綿拳、長拳或軟手。清乾隆皇帝年間,山西人王宗岳編寫《太極拳譜》,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

近年,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太極拳有益身心。太極拳動作要求身體各個部位須保持一定的弧或圓,身體處於放鬆狀態,有效地促進氣血運行,防止運動性局部擠壓所產生的組織器官缺氧。大腦功能複雜,能量需求多,一般運動難以有效提高腦部血液供應,太極拳將肢體運動與氣息修練結合起來,有助保證大腦血液流動和供應,保持大腦聰健。研究更顯示太極與傳統運動一樣,有效降低體重和內臟脂肪。
 

太極拳男女皆適合修練
 

太極拳有養生之效,吸引不少人學習。
 

圖片來源:
太極拳圖:Shutterstock

關鍵字: #中國武術 #太極拳 #《導引圖》 #太極養生杖


打太極拳不只用手,還可以用杖?中國有着悠久的養生文化,最早有關以杖導引肢體的養生鍛煉,可從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找到。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
 

圖中有兩人分別以雙手持杖,其中一人持杖側立,面朝前;另一人屈身轉體,雙手持杖,左上右下,旁有文字註釋為「以杖通陰陽」。這說明古人已懂得利用杖作為導引、行氣的健體養生方法。

清華大學建基史料,以《導引圖》為基礎,參考史料,編寫了一套「健身氣功 ‧ 太極養生杖」功法。這新功法參照古代多種氣功養生方法,當中包括用「杖」導引肢體的形式,取其精華,再參考近代趙中道的「太極棒」,形成了這套以器械導引肢體運動,並配合呼吸、意念調節為主的太極新功法。太極棒又稱太極尺,出自近代太極名家趙中道,其弟子關永年整理加工成套路,其動作輕柔緩慢,兼備太極與氣功的特色。
 

《健身氣功‧太極養生杖》
 

2020年,遼寧瀋陽的全民健身日,市民使用太極養生杖健身。
 

杖可視作是手的延長,持杖運動除可添加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和靈活度外,更是內勁的擴大延伸。在個別動作中,杖還可起到按摩穴位的作用。這套功法對杖的要求為長105-125厘米,直徑2.3-2.8厘米,材料可選用白蠟杆、松木、硬雜木、竹子或藤木等。
 

「健身氣功 ‧ 太極養生杖」其中一式:船夫背縴。這式可讓習武者充分擰腰、伸膝和蹬腳,用杖壓肩井穴,有助全身氣血運行及舒緩頸肩背痛。

「以杖為導、引氣運行」是這套功法的主要理念,要求杖起氣動,杖到氣至。動作中強調以腰為軸,進行擰、轉、屈、伴等全方位運動。杖所走的路線多為弧形,圓轉四方。呼吸以自然呼吸、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凸起,吐氣時腹部自然凹下,可令肺部吸入更多氧氣,有助降低心跳速度,令人感到放鬆)為主,與動作、意念相配合。全套功法動作優美,銜接流暢,是一套集修身、養性、娛樂、觀賞於一身的套路。

 

圖片來源:
《導引圖》:視覺中國
太極養生杖健身圖:視覺中國

關鍵字: #中國武術 #太極拳 #太極 #陳鑫 #陳氏太極拳圖說 #太極拳譜 #王宗岳


書中自有黃金屋」是古代勸人讀書的句子,指人們只要讀好書,富貴利祿自然會到來。不單讀書,習武也是同樣道理。只要多讀高質素的武學秘笈,習武之人自然易於掌握武術的精髓,有朝一日成為武林高手!太極拳又有哪些藏有黃金屋的秘笈?
 

太極八卦圖


《陳氏太極拳圖說》由陳鑫所著。陳鑫是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他自幼隨父習武,天資聰慧,深諳太極拳精奧,後遵父命習文,因而文武兼備。為傳揚陳氏世傳的太極拳理,陳鑫發憤著書立説,是陳氏太極傳人中,首位將陳式太極拳武功秘笈系統化地編成文字的人。
 

《陳氏太極拳圖說》(網上圖片)


《太極拳譜》被後世太極拳家奉為太極拳理論中的經典著作,據說由山西人王宗岳所著。該書由《太極拳論》、《太極拳釋名》兩篇論文和《十三勢歌》、《打手歌》 兩篇詩歌組成。全書篇幅短小,但簡明扼要地將太極拳的要點列舉出來,包括姿勢、用勁技巧等,特別適合入門者研讀。這些要點基本貫穿所有太極拳流派,用字具體,無論是哪個流派的習拳者,都能在書中有所得益。
 

王宗岳《太極拳論》(網上圖片)



以書中《打手歌》為例,雖然只有六句,但已精要地概括出太極拳如何化解敵人攻擊,到轉而反攻敵人,充分反映出太極拳以靜制動、以弱勝強,「不用力、不主動、不動手」的特點。
 

《打手歌》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

 

掤捋擠按」是太極拳最基本和常用技法,指身體及每一個動作做到上下呼應,外來進攻就可迎刃而解。「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指懂得借力打力,無論對方與我力量有多懸殊,都可順利以其勢還其身。「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是說通過肢體接觸引導對方在自己意圖下運動,把自己的運動與對方連接起來,借此去感知對方勁力的大小、虛實、方向、剛柔等,乘機抓住對方的失誤或破綻,及時進攻。

關鍵字: #中國武術 #功夫電影 #黃飛鴻 #葉問


香港的功夫電影一直享譽中外,著名的影視武術人物,有李小龍、黃飛鴻和葉問等。以黃飛鴻為主題的電影拍了超過100部,甚至獲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是全球最長系列的電影。這些常出現於影視作品中的武術宗師,哪個是你的偶像?
 

《黃飛鴻》電影膾炙人口(網上圖片)
 

俠義英雄——黃飛鴻

1949年,第一部黃飛鴻電影《鞭風滅燭》上映後,這位英雄深受歡迎。

電影中的黃飛鴻是真有其人。他生於廣東佛山,父親黃麒英是廣東十虎之一。黃飛鴻5歲開始學功夫,後來繼承父業教授武術。他亦懂醫術,開設寶芝林醫館贈醫施藥。電影便圍繞黃飛鴻的事迹來進行創作。

由第一部黃飛鴻電影開始,直至1970年代,黃飛鴻角色多由擅長武術的關德興飾演。戲中黃師父仗義出手教訓土豪惡霸,每當壞人向他說「黃師父,我錯了!」他會原諒對方,雙方不記前嫌,以和為貴。在1950、60年代的香港,大眾生活困苦,治安欠佳,黃飛鴻有如俠義英雄的化身,路見不平,保護弱小,令觀眾看得大快人心。
 

關德興(右一)曾在逾70部電影中飾演黃飛鴻,曾練洪拳,精通兵器。(網上圖片)
 

後來出現不同類型的黃飛鴻電影和電視劇。例如90年代木訥穩重的李連杰版本,突破固有的黃飛鴻形象,成為抵抗外敵、開發民智的民族英雄。

 

詠春宗師——葉問

2008年上映的電影《葉問》,除了讓飾演葉問的甄子丹一炮而紅,也使這位詠春宗師廣為人知。

在《葉問 》電影擔任主演的甄子丹
 

葉問與香港淵源甚深。他於1893年在廣東省南海縣出生。葉問小時候身體很弱,七歲時拜師詠春拳高手陳華順門下,成為其關門弟子。陳華順是清朝末年詠春宗師梁贊的入室弟子,葉問從其身上學到正宗的詠春拳。

後來功夫漸長的葉問與其師兄吳仲素、姚才三人並稱為「詠春三雄」,在佛山一帶頗有聲名。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佛山,葉家家道中落,1950年他輾轉來到香港,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內傳授詠春拳術,成為一代詠春拳宗師。

葉問最引人注目的事蹟,是於1954年收李小龍為徒,指點其學習詠春拳 。1968年他又收了梁挺為封門弟子,梁挺亦不負所望,將詠春拳推廣到全世界。
 

葉問與李小龍
 

《葉問》與《黃飛鴻》系列電影一樣,向外宣揚中國的武術精神,守護家國的情懷。例如《葉問》中,講述日本軍官以比武為藉口殘殺中國人,令葉問憤而講出「我要打十個」的吶喊,繼而以一己之力擊敗十個日本精銳軍官,令人拍掌叫好,成為電影中經典場面。

 

圖片來源:
《葉問 》電影海報:視覺中國

關鍵字: #中國武術 #武俠文學 #《史記》 #金庸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凡是愛讀金庸武俠小說的讀者,一定對這一副以金庸作品中的十四本小說名稱首字組成的對聯,不會陌生。這些作品不但受歡迎,根據它們改編的影視作品同樣膾炙人口。武俠小說是中國人獨有的文學創作類別,有歷史故事和武術幻想的元素。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武俠小說呢?


《史記》

最早記述武術或武俠人物的作品,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當中《刺客列傳》以史傳的形式,記述了荊軻、專諸等傳奇俠義人物的故事。

漢畫像石上的「專諸刺王僚」故事。專諸為中國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他為吳國公子光(後來吳王闔閭)前往刺殺吳王僚。
 

唐傳奇小說

唐代出現傳奇小說,武俠文學大致形成。唐代傳奇創作人物出色,故事或奇情玄幻,或豪情俠義,為後世武俠小說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空間。著名作品有《虯髯客傳》、《聶隱娘》等。

《虯髯客傳》中的虯髯客、紅拂女、李靖(由左至左)。故事講述隋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風塵三俠」(即虯、李、紅)也起義,意圖一爭天下。虯髯客見到李世民(後來的唐太宗)後,知其才是真命天子,於是退出競逐,離開中土。


古典武俠小說

「武俠」簡單來說就是武(武藝)與俠(俠義故事)的結合。從《史記》到唐傳奇,內容有武術(如兵器運用)的描述,到後來元雜劇中也常常提到「十八般武藝」。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和中的武術內容,讀者更耳熟能詳。

清代有多部以俠義為題材的武俠小說面世,著名的有《七俠五義》,小說中包青天為民請命的故事家喻戶曉,當中「御貓」展昭輕功了得,綠林好漢們的各種特技、兵器、暗器等更是琳琅滿目。


金庸武俠小說

金庸是現代傑出的作家,他的十五部武俠名著風行全球,開創了「金庸學」。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2018年), 1948年他開始在香港的報章副刊上撰寫文章及小說。他首部武俠小說作品為《書劍恩仇錄》,一鳴驚人,最後一部寫的作品是《鹿鼎記》。他在作品中創作出很多精彩的武打場面和武功招式,例如郭靖的降龍十八掌、梅超風的九陰白骨爪等,都使讀者讀來手不釋卷。
 

金庸
 

香港文化博物館中的金庸館,裏面收藏了金庸的原創手稿和各種影視改編作品的紀錄。
 

上載日期:
2023年09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