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天壇為何被稱為「天國的神殿」?

30014ph001
天壇祈年殿
30014ph001

北京天壇建築,最初建造於明代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建時的名稱是「天地壇」,也就是說,這裏最初是帝王同時祭祀天地的地方。直到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又在北京城的北郊專門建立了祭祀後土之神的地壇,並將「天地壇」改名為「天壇」。之後,這裏就成為明清兩代帝王專為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而齋戒禮拜的神聖場所。

30014ph002
天壇在老北京城的位置
30014ph002

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往往將他們最為尊崇也最神聖的地方或事物稱之為「天國的」某某物。比如,見於聖經《舊約》記載的由古代以色列王所羅門所建造的猶太教聖殿──耶路撒冷的所羅門聖殿,常常被西方人稱為「天國的聖殿」(Heavenly Temple of Solomonin Jerusalem)。在中國北京的天壇建築群,除了明清兩代帝王在它面前頂禮膜拜外,它也受到西方人的崇敬。在西方人所轉譯的語彙中,它同樣被稱之為「天國的神殿」(Temple of Heaven)。

 

據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法國巴黎舉辦的一次世界推選每個人心目中最美建築的活動中,中國北京的天壇建築群,就名列入選的三十餘座世界上最為美麗的建築之列。1994年,根據世界文化遺產的遴選標準,中國北京天壇(英文名稱:Temple of Heaven)被正式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天壇建築群的評價是:「天壇建於公元十五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佔據着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從這個評價中可以看出,天壇不是一座簡單地為人提供遮風避雨空間的居住性建築物,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用來供奉神佛的宗教殿堂,更不是古代帝王號令天下的宮殿。可以說,它是用來象徵中國人理念中的天地關係的建築,它是用來體現古代中國人的獨特宇宙觀;它是為古代帝王與宇宙萬物的主宰者──天,進行交流溝通的神聖場所。或者說,這組宏偉建築群的精神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它所能提供的物質功能。每年一些重要時節,如冬天的冬至日、春天的正月上辛日,以及一年時間的居中時節──孟夏日,皇帝都會到天壇祭祀與祈禱。

30014ph003
天壇整體圖
30014ph003

從總體上來看,這一整座宏大的壇建築群有內外兩重宮牆。經過刻意設計的天壇宮牆,其平面的格局為南方北圓,即將內外宮牆的南牆與東西牆均按正角直交的矩形平面布置,而將內外宮牆的北牆都按照圓潤的弧線形平面布置,從而突顯了整座天壇建築群所表徵的古代中國人理念中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象徵性內涵。北京天壇在初建時,被布置在北京內城城門外的東南,這與中國古代禮制建築中所遵循的南郊祀典之禮相吻合。到了明代中葉,隨着城南的人口積聚,在內城之外又砌築了外城,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凸」字形的明清北京城城市平面。而天壇,以及與之相鄰的同樣用於南郊祀典的先農壇,都被納入了北京外城之內。今日的天壇,位於北京外城中軸線的東側。

 

明代初建時的天壇內外宮牆是用土坯砌築的,到了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在土牆之外包砌城磚,從而形成了現在的磚築宮牆。外牆周長6,553米,南北牆的距離為1,657米,東西牆的距離為1,703米。總佔地面積為273萬平方米,比明清故宮紫禁城的面積還要大,是目前所存佔地面積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明清時代的天壇,僅在西邊臨永定門內大街的一側開有兩座宮門,偏北處為「祈穀壇門」,偏南處為「圜丘壇門」。而這也正對應了其第二重宮牆以內所環繞的兩組天壇主要建築群:北部為以祈年殿為核心的祈穀壇,南部為以圜丘台為核心的圜丘壇。

30014ph004
圜丘壇門
30014ph004

天壇的內宮牆南北長1,283米,東西寬1,025米,周回4,152米,佔地面積約為130萬平方米。兩組壇建築群被一座長約360米,寬約28米,高2.5米的磚築石台,像一道天平的秤桿一樣,將南北兩壇巧妙地聯繫一起。這座磚石台座被稱為「神道」,或「海墁大道」,又稱「丹陛橋」。祈年殿及其附屬建築就坐落在這座神道的北端,圜丘壇與皇穹宇則位於神道的南端。在內宮偏北處的東、西、北三面宮牆上,分別辟有宮門一道,俗稱東天門、西天門和南天門。在內宮牆裏,還特別在皇穹宇以北設置了一道東西向的隔牆,從而在空間上將祈穀與圜丘兩壇區分為兩個各自獨立的空間。位於北側的祈穀壇又在四周設置了方形的磚築牆,牆東西寬157.5米,南北長187.5米,牆周回690米,並在牆東、西、南三側,各開有三間磚砌拱券門,並在北側設有三座歇山式琉璃瓦頂門。位於南側圜丘壇部分,則在東、南、西三面分別開有泰元、昭亨和廣利三座門,而在北面,沿神道中心線,在東西向隔牆向北突出的半圓形牆的正中,開有溝通兩壇的三間方形大門──成貞門。

30014ph005
西天門西立面
30014ph005
30014ph006
東天門西立面
30014ph006

現今天壇建築群包括祈年殿和圜丘壇兩組主要建築群。在圜丘壇北有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壇祭祀「昊天上帝」神位的地方。其前有配殿,四周圍繞一道圓形牆,牆高3.72米,牆周長193米,牆內側因其平整光滑,能夠形成聲音的反射傳遞,而被俗稱為「回音壁」。圜丘壇之東為神廚、神庫、宰牲亭等建築,是用以存放祭祀之用的祭器、樂器及製作祭品的地方。

 

祈年殿以北也設有為祈穀壇奉祀神位的供養所,初名「天庫」,後改名為「皇乾殿」。殿內正面有一個方形石台,台上設有神龕,用以平時專藏供奉祈穀壇祭祀的神位,其後設置有用硬木雕琢而成的九龍屏風。祈穀壇牆東門外布置有宰牲亭及神庫、神廚等建築,將這些附屬建築與牆聯繫在一起的是一個有72間之多的曲尺形走廊,俗稱「七十二間房」。此外,在天壇內宮牆西天門的南側設有供帝王在祭祀前準備齋戒的齋宮。齋宮為坐西朝東布置,其平面呈正方形,佔地面積為4萬平方米,內有正殿和寢宮,並有供皇帝在祭祀前沐浴用的熏沐殿。齋宮內還有茶果局、御膳房、衣包房等功能性建築。神樂署則位於外宮牆西牆以內,在祈穀壇門之南的位置上,是祭祀樂舞的排練場所。明代永樂年初建時,其名為「神樂觀」,清代乾隆年間改為「神樂署」,俗稱為「天壇道院」。這是一座有兩層殿堂的院落,其前殿為五間,名「凝禧宮」;其後殿為七間,名「顯祐殿」。前後殿左右則設有廊廡配殿,其前東向設有三開間大門一座。

 

丹陛橋呈托起南北兩端的圜丘壇與祈年殿,那漢白玉的壇台與欄楯,那紅牆、紅柱與藍瓦,以及簷下的青綠彩畫,在綠樹與藍天的映襯下,宛然一幅超然物外的空靈圖景。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10月2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