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专家王小谟 :研发空中“千里眼”

预警机,即空中指挥预警飞机,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装备,也是空中的“千里眼”。预警机拥有整套远程警戒雷达系统,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指挥并可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而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就是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的著名雷达专家王小谟。他引领中国预警机制造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wangxiaomo1
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图片来源:中新社)
wangxiaomo1

 

为听京剧学习无线电

1938年王小谟出生于上海。他10岁随家人移居北京,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系学习。无线电和京剧是王小谟从小的兴趣,他说:“我小时候住的是大杂院,好几个邻居没事儿就唱戏,所以我们小孩儿就跟着喜欢了。后来想听戏,但没钱进戏院,也没有收音机,就想自己装一个,慢慢到高中已经能自己装收音机了,就这样我对无线电的兴趣又给培养起来了。”

当时无线电的民用用途主要是收音机,在军事方面的用途则是雷达,而大学的无线电系,主要便是学习雷达。就这样,王小谟一生与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1年大学毕业后,王小谟被分配到江苏南京的第14研究所任技术员,这里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

那时候中苏已交恶,此前中国曾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研制代号“583”的三坐标雷达。所谓三坐标雷达,是指雷达通过水平和垂直扫描,获得目标的距离、方向和高度信息。苏联专家撤走后,只剩下厚厚一堆资料,要把它变成现实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王小谟是科班出身,又表现出色,所以“14所”在两、三年后,就让年纪轻轻的他担任副总工程师,继续研制“583”。而初生之犊不怕虎的王小谟果然攻克了技术难关,在1970年造出了当时领先世界的三坐标雷达样板,期间他提出“脉内扫频方案”,更比西方早了一年。

可惜的是,受文革干扰,“583”雷达在完成样板后没再做下去。虽然这雷达最终没法投入实用,但仍给王小谟带来很大鼓舞。

那时王小谟一度因政治环境无法继续做研究,还被赶到机房管电脑。但他没有气馁,并趁这个机会自学电脑。当时部份重要军工要迁到西部地区,王小谟和其他科研人员也转到贵州的“38所”,在山沟里继续工作。大家克服种种困难,在1979年制造出性能更先进的“383”三坐标雷达。而在研发新雷达过程中,他之前所自学的电脑知识就派上了大用场。

“383”雷达效能极佳,不少国家的军队争相购买,这也让王小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此后,王小谟转到了另一“战场”,就是研发中国自己的预警机。

wangxiaomo2
王小谟出席2018年中国雷达高峰论坛。(图片来源:中新社)
wangxiaomo2

 

为争口气研制预警机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军事工业制造的雷达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但在相关的空中预警机领域却是远远落后。预警机在现代战争中必不可少,用王小谟的话说,如果没有预警机,战斗机看不了多远,也只能单打独斗。

但研制预警机除了涉及雷达外,还有材料、空气动力学等众多学科和制造技术,难度极大,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国早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曾研发预警机,也就是用苏制“图-4”轰炸机作为载体的空警-1预警机,但因未能解决海浪杂波干扰等问题,计划以失败告终,成了中国军事一件憾事。

wangxiaomo3
中国第一代预警机空警-1,现藏于北京中国航空博物馆。(图片来源:fotoe)
wangxiaomo3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波斯湾战争爆发,美军战机在预警机支援下如入无人之境。有鉴于此,中国把配备预警机列为国防建设的当务之急。当时中国决定一方面自己开发,同时与拥有相关技术的以色列合作研制,但因以色列不肯提供核心技术,处处设限,最终合作破裂。因此,中国更体会到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道理,遂决定由王小谟带领团队攻关,自力更生研发中国自己的预警机。大家还把“我们一定要争口气”这句口号挂在试验场里,每天都能看到。

终于在大家努力下,大型预警机空警-2000在不足十年间研发成功,并于2003年首飞,2007年服役。它创新地把相控阵雷达搬上预警机,是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在技术上甚至领先美国现役“E3”预警机整整一代。王小谟说:“要创新,首先你要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

wangxiaomo4
空警-2000预警机现已装备中国空军部队。(图片来源:中新社)
wangxiaomo4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空警-2000亦在受阅之列。看到自己研发的空警-2000带领空军受阅机队飞过天安门广场,王小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wangxiaomo5
王小谟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angxiaomo5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特别鸣谢。原文有删改。)

上载日期:
2021年0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