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什么是中国的农历历法?

0801phn003_a
中国十二生肖图
0801phn003_a

从《春秋》一书中可以大概看出:春秋时期的一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以日月合朔那天为初一,称为朔;最后一天称为晦。春秋中期,古人就已经掌握了比较准确的朔望月长度,并能够计算大致准确的朔日。春秋末期,出现了《四分历》和19年7闰的闰周,古代历法出现了新的进展。《四分历》的年长为365.25日,并以19年7闰的规律置闰,也就是说235个朔望月和19年的长,从这里我们可以推出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85日,比早先认识的一个朔望月长约为29.5日精确多了。

0801ph034
春分点的西移
0801ph034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起算点,也是一个回归年的开始。如果以十二地支来纪月的话,冬至所在的月应该是子月,冬至下一个月就是丑月,再下一个月就是寅月,依此类推。春秋末年,鲁国人认为他们是周的后裔,因此使用周代的历法,把岁首放在子月,后代称为周正;郑国、宋国认为他们使用的殷商历法,把岁首放在了丑月,故称为殷正;晋国、秦国以及一些比较小的国家,以寅月为岁首,传说夏代的历法就是以寅月为岁首,故称为夏正。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实际上也是以寅月为岁首,因此农历有时候也叫夏历。使用不同的岁首,都是由各诸侯国的习惯决定。

0801ph032
汉武帝像
0801ph032

汉代建立之初,各种制度都沿袭了秦的做法,历法也不例外,仍然使用秦的颛顼历。但颛顼历经过一百年的积累,误差已经相当大了,经常是初一、三十都能看见月亮,十五晚上出现缺月的情况。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一些天文学家测算到这年的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正好是日月合朔和发生冬至的时刻,是最理想的历元。于是,太史令司马迁上书汉武帝,要求下令改历。汉武帝接受了司马迁的建议,下诏书招集天文学家开始改历,采用了邓平和落下闳的改历方案,并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这历法称为《太初历》。《太初历》具备了历法的基本要素,如二十四节气、朔晦、闰周和置闰法则等,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bulb

邓平和落下闳

邓平和落下闳都是汉武帝时期的天文学家,他们主张八十一分律历,被汉武帝征召到长安,参加改制历法。

0801ph035
司马迁像
0801ph035

由一行僧行所创的《大衍历》共有七章:“步气朔”讨论如何推算二十四节气和朔望弦晦的时刻;“步发敛”内容包括: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置闰法则等;“步日躔”讨论如何计算太阳位置;“步月离”章讨论如何推算月亮位置;“步晷露”计算表影和昼夜漏刻的长度;“步交会”讨论如何计算日月食;“步五星”介绍的是五大行星的位置计算。这七章编次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成为后世历法编次的经典模式。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从元代颁布开始,历经整个明代,一直到清初的三百六十多年中,使用的历法实际上都是《授时历》,只是名称有所变化而已。另外,《授时历》废除了沿用了上千年的上元积年和用复杂分数表示天文数据的办法,不仅大大减少了计算量,也保证了计算精度。

0801ph033
岁差成因图
0801ph033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3月0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