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巴蜀兩種獨特的喪葬方式

崖墓是古代開鑿於山崖或岩層中的一種仿生人住宅,在山岩上橫向開鑿墓穴的墓葬形式,鑿山為室的墓葬形式。四川是崖墓分佈最多的地區,有數萬座之巨。其中以樂山的崖墓最多,墓葬規模最宏偉。四川崖墓出現於西漢晚期至新莽時期,盛行於東漢時期,並一直延續至魏晉南北朝,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30037ph031
四川眉山東坡區漢時代崖墓群
30037ph031

崖墓多開鑿在江河兩岸面水背山的以砂岩為主的峭壁和山坡上,成群分佈,密密麻麻,狀如蜂巢。崖墓的基本結構一般可分墓道、墓門、甬道、前室、中室、後室、前堂、側廳、耳室和側室等部分,因此多為夫妻或家族合葬墓。另外,墓室內外還常有利用山岩鑿就而與墓穴融為一體的附屬設施,如灶台案龕、壁龕、排水溝、龕形石棺(槨)、原岩石棺、棺台和房形石櫃等。墓室內還雕刻有花卉圖案及建築裝飾等,如斗拱、欄杆、藻井等,部分墓室壁面上還刻有紀年。隨葬品主要有陶器、瓷器、銅器和陶模型器等。其中以搖錢樹、長舌鎮墓俑和西王母陶俑最具特色。壁畫是崖墓最精美的部分,崖墓的墓壁上多鎸刻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內容的壁畫,如荊軻刺秦王等,為研究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葬制度、思想意識、社會經濟、美術、建築和四川地區這一時期的歷史,都是很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30037ph033
四川省南部縣濱江街道辦五面山村發現9處東漢崖墓
30037ph033

著名的崖墓有樂山麻浩虎頭灣崖墓、彭山江口崖墓、成都天迴山崖墓、長寧七個洞畫像崖墓群、三台紫金灣三號畫像崖墓、綿陽何家山崖墓、中江塔梁子三號壁畫崖墓等。

 

珙縣懸棺

懸棺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屬於崖葬中的一種。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或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懸棺。

30037ph030
珙縣懸棺
30037ph030

珙縣位於四川省宜賓市,與雲南接壤,為古西南夷腹地,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時屬僰道縣,是懸棺分佈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珙縣志》載:「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因此珙縣懸棺常被叫做「僰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絕。

 

珙縣懸棺主要分佈於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共保存有懸棺265具,是目前國內保存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離地表10米至50米,最高者達100米。置棺方式,一為木樁式,即在峭壁上鑿孔2到3個,楔入木樁以支托棺木;二是鑿穴式,即在岩壁上鑿橫穴或豎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間的天然洞穴、裂縫盛放棺木。棺木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

30037ph032
珙縣懸棺
30037ph032

採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屍身,隨葬品置腳下兩側,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鐵器和麻織品,其中麻織品最多,有少量的絲織品。懸棺的崖壁上有許多紅色彩繪壁畫,其內容豐富、線條粗獷、構圖簡練、形象逼真。懸棺葬的族屬,學術界爭議頗大,比較集中的有僰人說、僚人說。其時代,上限未知,下限為明代。

 

珙縣懸棺及岩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帶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的實物材料。

Last updated:
2018-09-19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