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解構長城構造

1203ph030
塞垣
1203ph030

塞垣、邊牆:長城的不同稱謂,即邊塞上的牆垣。

 

鄣、亭鄣:在長城重要地段修築的小城堡,作為士卒駐守和觀察敵情之用,特指秦漢時長城沿線的小城堡,也叫做亭鄣、邊亭。

1203ph031
鄣、亭鄣。
1203ph031

關、口:長城要塞的出入口,或以「關」名,如山海關、居庸關,或以「口」名,如喜峰口、古北口。關的規模通常比口大。

1203ph032
關、口。
1203ph032

關城:在長城關口修建,與長城城牆相連的封閉性城堡。關城依大小與地形設二至四個城門。平地的關城多為方形或接近方形。

1203ph033
關城
1203ph033

塞:本義是隔阻、填堵。在邊境重要地段設置的、起阻隔障蔽作用的城堡、城牆等設施也統稱「邊塞」。

1203ph034
1203ph034

甕城、月城:在城牆外加築的凸出於城牆外的小城圈,也叫做「月城」。主要起加防守的作用。甕城平面或圓,或方、或依地形變化。甕城上開的門洞、稱為甕門。

1203ph035
甕城、月城。
1203ph035

羅城:在城牆外側加築的城圈,可加強城牆的防守。山海關、嘉峪關的關城都築有羅城。嘉峪關西門柔遠門外築有羅城,羅城便成為嘉峪關的正門,門額石匾有「嘉峪關」三字。羅城有時也指圍築於城牆外的大城,或稱外城。

1203ph042
羅城
1203ph042

烽火台:古代傳報敵情,發報信號的哨站。前方觀察敵情的哨兵,在敵人白天入侵時燃煙,夜間來犯時點火,通過逐級傳遞的方式,向後方和上級報告。後來將燃放煙火報警的亭台,也稱為烽燧,一般也叫做烽火台。

1203ph036
烽火台
1203ph036

狼煙、烽炮:古代燃放烽煙,除使用柴草外,還用狼糞,因此烽煙也叫做「狼煙」。明代烽火台燃點烽火時,加放火炮,合稱為「烽炮」。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規定:「令邊候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人至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敵台:建於城牆外側用以防禦攻城之敵的高台,也稱「敵摟」。

1203ph041
敵台
1203ph041

空心敵台:戚繼光主持修建薊鎮長城時創建的。戚繼光在《練兵紀實》中說:「今建空心敵台,盡將通人馬處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圍闊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都。凡衝數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緩處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餘步不等者為一台。兩台相應,左右向救,騎牆而立。

1203ph038
空心敵台
1203ph038

樓櫓:古代軍中觀察敵人動向的瞭望台,也作樓樐。

1203ph037
樓櫓
1203ph037

牆台:城牆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突出於牆外側的台,稱為牆台,也稱作馬面。牆台向外凸出的部分,三面均砌垛口(雉堞)。當敵人逼近城牆或攻城時,守兵可從牆台上側面射擊來犯之敵,功能與敵台相同

1203ph040
牆台
1203ph040

垛口:城牆外側牆頭的矮牆稱作「雉堞」,每隔一定距離留有一個缺口叫做「垛口」,矮牆因此也叫「垛口牆」。用以抵禦敵人掩護自己。

1203ph039
垛口
1203ph039

女牆:城牆內側牆頭的矮牆,起護欄作用。明代長城某些城段上也留有射擊用的射孔,這些女牆也兼具防衞功能。

Last updated:
2018-10-1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