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13phn012_01
宋代科舉題名錄,北京高碑店科舉匾額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聶鳴/FOTOE)
202113phn012_01

宋朝的文化成就,足以傲視其他王朝。這不是空談,而是公論。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說的是,宋朝是華夏文化發展的高峰期。這評價非常高。另一位國學大師錢鍾書先生說:「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時代一向是相提並論的:文學就說唐宋,繪畫就說宋元,學術思想就說漢宋,都數得到宋代。」說的是,在文學、繪畫、學術等多個文化領域,宋朝都取得數一數二的成就。

 

說到唐宋的文學,我們馬上會想到唐詩宋詞,還有「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家呢?是唐朝的柳宗元、韓愈,和宋朝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再加上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他們因為散文寫得好,被明朝人評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中,有兩名唐朝人,六名宋朝人。這六名宋朝人當中,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都是高中科舉之人,進士出身,其中歐陽修、王安石、蘇轍還當過副宰相、宰相,既是文學家,又是政治家。只有蘇洵沒有考中進士。為甚麼?因為蘇洵少年時不愛讀書,到了二十七歲才發憤苦讀,但已經遲了,參加幾次科舉考試都未能考中。正應了俗話所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在宋朝,很多文人士大夫都跟歐陽修、王安石一樣,既是文學家,又是政治家,比如寫過「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晏殊,寫過《岳陽樓記》的范仲淹。這是宋朝文人士大夫的特點。其他朝代的文人,很少能夠一身兼任文學家、政治家,比如唐朝的李白、杜甫,都是大詩人,但他們在政治上都很不如意;還有《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明朝的文人,《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是清朝的文人,他們都是文學家,卻是科舉考試的落榜生。

 

為甚麼宋朝的文人士大夫能夠一身兼任文學家、政治家?原因就在科舉制度。甚麼是科舉?簡單地說,科舉就是古代王朝用來選拔官員的考試,有點像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民間的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如果成績合格,就可以被錄用為官員。

 

最早的科舉考試,出現在隋唐,但隋唐時期,科舉制度並不完善,每次考試錄取的人次只有十幾名進士,人數有限,而且,有時候錄取誰,在考試之前已有內定好的名單,考試只不過是循例而矣,很不公平。所以,唐朝大詩人李白就沒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杜甫雖然有參加考試,卻落榜了。

 

宋朝的科舉考試變得不一樣。首先,不再允許考前內定錄取名單的做法。錄取哪一位,完全看考試成績,不能預定。為了防止考官與考生勾結作弊,宋朝人還想出一個辦法:將答卷上考生的姓名密封,這樣,評卷的考官就不知道哪一份答卷出自哪一個考生之手。相對而言,宋朝的科舉考試制度要比唐朝的完善得多,更不容易作弊。其次,宋朝每次科舉考試所錄取的人數,是唐朝的十倍以上,多達幾百人。可以說,宋朝雖然不是最早實行科舉制度的王朝,卻是第一個大規模以科考選拔治國人才的王朝。

202113phn013_01
南京江南貢院內「唯才是舉」牌匾額(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3phn013_01

宋朝之後的明清,也是非常重視科舉考試的朝代,但明清的科舉考試偏重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種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僵化的文體。有才華的讀書人,未必能寫好八股文;能寫好八股文的考生,也未必有甚麼才華。就好比老師要求學生寫一篇命題作文,寫甚麼,怎麼寫,文章怎麼開頭,怎麼結尾,都要按套路來。這樣的作文學生肯定寫得很憋悶吧!宋朝時還沒有八股文出現,考試主要是考詩歌、儒學經典、歷史與時政,可以比較切實地考核一個讀書人的文化知識與見解水平。

 

正因為宋朝大規模以科舉取士,考試制度比較公平,考試題目又不僵化,所以,讀書人不管家庭背景如何,家庭是富貴還是貧寒都沒有關係,只要有才華,在科舉考試中考得好成績,便可被錄取當一名官員。像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兄弟,家庭背景不一樣,但他們都是很有才華的人,都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也都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考得好成績,從而被錄取,走上從政的道路,成為很有作為的政治家。這樣的機會,是唐朝的李白、杜甫所沒有的。

 

范仲淹有一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體現了范仲淹心懷天下的偉大抱負。但范仲淹本人出身貧寒,老家在蘇州,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着他改嫁到山東淄州。所以,現在有兩個地方都宣稱是「范仲淹故里」,一是江南的蘇州,一是山東的淄州。因為自幼喪父,母親改嫁,范仲淹小時候過的是清苦日子,一個人在山中寺廟讀書,每日飲食都是鹹菜、稀粥。其後前往應天府求學,宋朝的應天府就在今天的河南商丘。

 

范仲淹讀書刻苦,從小就給自己立下一個人生目標:長大後,如果不能成為一名好宰相,就當一名好醫生。為甚麼范仲淹想當醫生或者宰相呢?因為醫生可以救濟病人,宰相可以匡濟天下,都是有益於蒼生的偉大職業。一個平民子弟,要成為醫生,不難,只要努力學習醫學知識,便有機會當上醫生。但想成為宰相,就很不容易了。范仲淹憑着自己的努力,在慶曆年間,被仁宗皇帝任命為參知政事。宋朝的參知政事,就是副宰相。范仲淹在參知政事的職位上,與一群富有青春活力的同袍,一同發起一場改革,史稱「慶曆新政」。可以說,范仲淹真的實現了當一位好宰相的人生目標。

202113phn014_01
蘇州火車站南廣場上的范仲淹塑像(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3phn014_01

為甚麼宋朝的一名窮小子敢立下當宰相的目標,而且真的達成了?因為有公平的科舉制度。公平的科舉制度好處是:對個人來說,不管出身如何,哪怕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只要肯努力讀書,就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實現遠大的人生理想。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10-1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