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01ph001
徽州文化走過悠長的歷史段落
20201ph001

1949年以前,包括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的徽州,在安徽省南端,與江西、浙江兩省轄地相鄰。東西約400里,南北約250里,全境處萬山叢中,其山脈為南嶺大干山,由休寧與浙江開化縣交界之馬金嶺入境,經各縣而成各個支脈。境內名山有黃山、齊雲山、大徽嶺、松蘿山、問政山、天馬山、大斂山、小斂山等。大山以東的歙、休、黟、績四縣之水皆由新安江流入錢塘江。大干山以西的祁、婺二縣之水皆由閶江流入鄱陽湖。山山水水間,穿插着許多山環水繞的盆地、谷地。居民大都依山傍水築建城鎮與村落,世代生息其中。

 

歷史沿革

商、周時代,屬於三苗部族的徽州土著先民已在此活動。春秋時代,這裏屬於吳國,吳亡屬越。戰國時代,越亡屬楚。秦代,在這片土地上設置了歙、黝(後稱黟)兩縣,屬會稽郡,後屬鄣郡。當時的歙縣包括後來的婺源、休寧、績溪、淳安、遂安;黝縣包括後來的祁門、石台。漢代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鄣郡為丹陽郡。三國時,吳國征佔山越,分割歙、黟二縣,設歙、黟、新定、始新、休陽、黎陽六縣,(後四縣均從歙縣析出,新定、始新即後來浙江的遂安、淳安。)統屬於新立的新都郡。三國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改休陽縣為海陽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滅吳,郡名改為新安。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改為海寧縣。南北朝時,新安郡轄地及縣名歷有改變。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新安郡改為歙州,此後一直到北宋,郡名、轄地與縣名亦多所變更。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名為徽州,轄歙縣、休寧、績溪、婺源、祁門、黟縣。此後,六縣一體的格局長期未變。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婺源劃歸江西省,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復歸徽州,1949年,又歸江西。1988年1月,績溪被劃給宣州。婺源與績溪先後劃離徽州後,徽州六縣一體的格局遂告打破,但徽州長期形成的文化血脈仍然牽連在一起而無法分割。

 

徽州不僅有長期包括一府六縣的小徽州,還有曾統轄的遂安、始新(此兩地今為浙江淳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劃屬徽州的石台、旌德、寧國等縣,現屬黃山市的原太平縣(今叫黃山區)都包括在內的中徽州,還有徽州人足跡所至,徽州文化影響所及,包括全國各地的所謂大徽州。

20201ph004
舊徽州地圖
20201ph004
20201phg001
2020年國家出版的安徽省地圖
20201phg001

徽州風物

徽州因地處中亞熱帶北緣,雨水豐沛,氣候宜人,植被茂盛,物種繁多。森林覆蓋率一直在75%以上。桐、漆、茶葉、藥材、水果等特產量多質優。祁紅、屯綠等名茶;貢菊、杜仲等藥材;枇杷、雪梨等水果;漆器、竹編等工藝品;歙硯徽墨等文具,無不飲譽海內外。水能與礦藏資源豐富,人均水資源擁有量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大氣與地表水質量常年保持國家一級。但耕地甚少,號稱:「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群山阻隔,陸路交通不便,歷來適合世人躲避戰亂,隱居耕讀。耕地的稀少難以適應人口的繁衍,通向外界的水道便成了居民求生存、謀發展(或寄命於商海或仕途)的去路。

 

境內無山不清,無水不秀,到處風光無限。黃山、齊雲山等奇美的自然景觀與長期積澱而成、十分豐富的人文景觀,吸引了世人的視線,留下無數遊人的行蹤。徽州地處萬山叢中,山水極其清幽靈秀。這裏,水有來自黟縣吉陽山、休寧率山、歙縣黃山、績溪大鄣山、婺源浙嶺的千里大川新安江,它穿行於深山幽谷之間,千曲百折,水清見底,兩岸層巒疊翠,有如綿長的山水畫廊。名山除世人普遍稱奇的黃山、齊雲山外,尚有休寧縣「不減蘭亭」的松蘿山、歙縣「萬仞花屏」的問政山、李白訪隱士許宣平未遇的城陽山、祁門「三面石壁」的祁山、「奇秀異於眾山」的新安山、黟縣「雖盛夏亦清涼」的牛泉山、曾是三國時當地山越人抵抗吳兵入侵的古戰場的林瀝山、「孤高不與眾山連」的靄山、績溪「雙岑如眉」,宋代蘇轍曾在此建亭的翠眉山、山頂三峰排立聳入雲霄的大徽山、有一巨大奇石貌似毛澤東的大鄣山、宛如黃山的清涼峰、宛如九華山的小九華等等。如加上曾屬徽州的婺源、旌德、寧國、石台及今屬黃山市的原太平縣等地的名山勝水,自然景觀更加豐富。

20201ph002
黃山曙光
20201ph002
20201ph003
齊雲山風光
20201ph003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12-22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