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1205ph014
明中都皇陵石刻群
1205ph014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共歷16帝,統治中國277年。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掃平群雄,於1368年在南京稱帝,在位31年,病逝於南京,葬於南京市東郊,是為明孝陵。朱元璋在開國之初,曾在老家臨濠(今安徽省鳳陽縣)營建過明中都,同時還為其父母建造陵墓,稱為明中都皇陵。皇陵石刻在現存帝王陵墓中數量最多,從歷史或藝術價值上而言,皇陵石刻是其他帝陵石刻不能比擬。明孝陵則以規模龐大見稱,是明朝其他皇陵的藍本。

1205ph015
明太祖朱元璋
1205ph015

明中都皇陵是朱元璋為父母建造的陵墓,最初稱為「英陵」,後改稱皇陵。皇陵在鳳陽縣城西南8公里,中都城舊址西南10里太平鄉(皇陵農場),建於洪武二年(1369年)。建築規模宏大,有皇城、磚城、土城這內外三道城垣圍繞。磚城周長6里多,土城周長28里。當時設有皇陵衞專司防衞,置陵戶3,342戶,作為日常供祭、看守、灑掃等。明中都皇陵神道兩側華表和石人石獸32對,目前尚存31對,從南向北次為:內侍2對、武臣2對、文臣2對、石羊4對、石虎4對、石馬和牽馬人6對、華表2對、虎4對、獅子4對、麒麟2對。雕刻精美,全國少見。它們雖是明洪武初期的作品,但是雕刻的工匠還是元代遺民,具有明顯的元代藝術風格。即使在石刻較多的明、清帝王陵,也僅有12對或18對。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馬皇后的陵墓,位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的獨龍埠玩珠峰下,松柏參天,濃蔭蔽日,溪澗蜿蜒,流水潺潺。朱元璋當皇帝不久,就看中紫金山南麓的獨龍埠,並在洪武九年(1376年)籌建陵園,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初步建成,第二年葬入馬皇后,大約因馬皇后諡號「孝慈」,所以稱為「孝陵」。洪武十六年(1383年),規模巨大的孝陵大殿落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葬皇太子朱標於孝陵之東,號稱「東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葬入朱元璋。陵墓的全部工程一直延續到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才算竣工,前後費時達30年之久。明孝陵自最前面的下馬坊至後部的方城,全長2.62公里,垣牆周長22.5公里,相當於當時京城城牆長度的三分之二,可見規模之龐大。孝陵的布局及形式與北京的十三陵相同,但規模大於十三陵的任何一陵,可見它們都是以此為藍本。

 

明孝陵的陵園大門外保留有三件明朝重要碑刻。一件是刻着「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下馬牌坊,意思是說已到了孝陵的入口處,為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大小官員必須下馬步行,一件是刻着「神烈山」三個大字的石碑,還有一件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所立的「禁約碑」,重申嚴加保護孝陵的條約,不許任何人破壞「龍脈」。門內有明成祖朱棣所撰「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記述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功德。

1205ph017
明孝陵方城
1205ph017

碑亭後為神道,自東向西兩側依次排列着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華表、武將、文臣等15對石刻,體現了明初的藝術特色。孝陵的神道是曲折的,不像唐宋皇陵的神道那樣平坦筆直。彎曲的神道顯得更長,一眼看不到頭,陵園主體建築深藏不露,有一種神祕感,還有一個傳說指朱元璋曾誇下海口,要讓東吳皇帝孫權為他看大門。梅花山是孫權的陵墓,神道以梅花山為屏障和門戶,孫權真的成了「看大門」的角色。

 

走過神道,經御河橋即到陵門。門內陳列着清朝皇帝謁陵時留下的墨跡碑刻,其中御碑亭內有康熙皇帝手書的「治隆唐宋」碑和乾隆皇帝的行書詩碑,都是對朱元障的讚頌之詞。過了陵門,即當年「祾恩殿」所在,現在只剩石砌殿基。後面是一座高約二十米的方形城牆,稱作方城。中間一條拱形的墓門隧道直達墓門。

 

方城後面是獨龍埠,上有寶頂和寶城,即明太祖地下宮殿所在地。寶頂是直徑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周圍以磚砌寶城約1公里許。寶頂上樹木參天,其下為明太祖的地下宮殿,可能建有和北京定陵類似的整套地宮建築。

1205ph016
明孝陵御碑亭內的石碑
1205ph016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07-06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