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粵劇如何表現唱腔和說白?

30011ph015
粵劇蘊含豐富的藝術
30011ph015

粵劇音樂表現力強、表現手段豐富,樂隊伴奏既使用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也有小提琴這樣的西洋樂器。其基本聲腔為「梆黃」,並兼有高腔與崑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的曲調和民歌、樂曲、時代曲、小調等民間小曲。由於粵聲調入聲,平聲字居多,已和其前身梆子、二黃大不相同。細分起來,粵劇的唱腔曲調共分六大類:曲牌體、板腔體、廣東音樂填詞演唱、雜曲、專戲專腔、歌謠體民間說唱。

 

板腔體或稱「板式變化體」,是中國地方戲曲音樂中的一種結構體式,演唱自由,不受拘束。以對稱的上下句作為唱腔的基本單位,在此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變體原則,演變為各種不同板式。

 

曲牌體也是戲曲音樂的一種結構方式,又稱「聯曲體」或「曲牌聯套體」。即以曲牌作為基本結構單位,將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聯綴成套,構成一齣戲或一折戲的音樂。全本戲分為若干折(齣),即由若干套曲牌構成。曲牌體包括牌子(來自崑曲)、小曲、廣東音樂、其他劇種的曲牌、其他地方樂曲、民歌、中外流行曲及新創作的曲調。曲牌體有固定旋律,撰曲者則「按譜填詞」,在必要時可透過「加花」、「減花」或「換音」等手法,把旋律作出適當的變動。

30011ph016
著名粵劇演員紅線女在年輕時演唱《劉胡蘭》
30011ph016

說唱,如南音、粵謳、木魚書、龍舟、板眼和鹹水歌等,是把民間說唱的故事內容、音樂形式以及嶺南人民表達情感的方式統統融匯起來的一種唱腔形式。

 

說唱的特點是以唱腔、說白相間去演繹一個故事。說唱可上溯至戰國時荀子的《成相篇》。唐代則有變文,初以說佛經故事為主,後來亦有說唱佛經以外的故事。宋朝時說唱有寶卷、鼓子詞、唱賺、諸宮調等。清代有彈詞、鼓詞及說書等。近代廣東歌謠中的南音、木魚、龍舟、板眼及粵謳等俱屬說唱體。二十世紀初,粵劇粵曲亦吸收了上述五種說唱,成為「說唱體系」。

bulb

變文

變文是寺院僧侶向聽眾作通俗宣傳的文體,一般是通過講一段唱一段的形式來宣傳佛經中的神變故事,及把佛經故事及其他傳說等加以通俗敍述。這種文體在一篇之中,駢文、散文、歌詩,雜而有之,常用通俗口語,以求易懂。現存的變文,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從甘肅敦煌千佛洞石室發現。

粵劇的表演風格與流派主要是以唱腔區分。在近代粵劇史上,出現了薛覺先、馬師曾、廖俠懷、桂名揚、白駒榮等一批富有革新精神的藝術家和唱腔流派,對後來粵劇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如薛覺先的「薛腔」、馬師曾的「馬腔」、紅線女創造的「女腔」,都是粵劇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唱腔流派。

30011ph017
馬師曾及紅線女在晚會上演唱
30011ph017
30011ph018
紅線女是著名的粵劇藝術家
30011ph018

說白可以分為獨白及對白,意思是演員把台詞念出來,當中又可以分為押韻及不押韻。押韻的包括詩白、口古、白欖及韻白。不押韻的有口白、鑼鼓白、引子白及浪裏白。在1930年代前後,粵劇演出的語言基本成形,雖然仍保留有個別的官話辭彙,但白話──廣州粵語方言,已經作為演唱、念白的主要語言,延續至今。

30011ph019
《三娘教子》的劇照
30011ph019
Author:
Last updated:
2020-07-02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