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0811ph018
水運儀象台
0811ph018

古代中國人發明的計時機械是古代最為複雜的科學機械。它的特點是既與觀察天象結合,又能報告時刻更數,故此又稱其為天文鐘。計時機械對近代科學的興起產生重大影響。

 

東漢張衡在漢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製成一架渾象。十多年後約公元130年又製成一架「水運渾象」。球狀的渾象直徑達l米以上,而且在這球體周圍和球面上「具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列二十四氣、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緯。」張衡創製的「瑞輪蓂莢」以機械輪子和「關戾」(能轉動的機械裝置)的轉動來顯示月相和朔望月的天數,它是前所未聞的一種計時機械。不過,它不是顯示一日之中的時辰更點,而是表示一個朔望月的日期。「瑞輪蓂莢」和渾象都是以水力轉動。據推測與研究,張衡的渾象是由水輪驅動減速齒輪系,使其每天回轉一周。

 

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3年),唐僧一行(俗名張遂)和梁令瓚等人合作製成「水運渾天」。它不但能演示天球和日月的運動,還能按刻擊鼓、按辰撞鐘。這是一架地道可控的天文鐘。「水運渾天」不僅「施輪軸」,而且「鉤鍵交錯,關鎖相持」。這可能是對控制驅動輪的連續轉動而言。

0811ph019
一行的水運渾天推想圖
0811ph019

張思訓於公元979年設計的渾象,於公元980年製成。這架天文鐘與一行所製的「水運渾天」不同之處,是以水銀推動動力輪,同時,「着日月象,皆取仰視」。蘇頌(1020至1101年),字子容,1086年,奉詔定奪新舊渾儀。這是渾儀、渾象、圭表和報時機械三者合而為一的大型機械。據研究,它總高為11.88米,寬7米,全台為方形底、上狹下廣的三層木構建築,動力機、傳動機和工作機均置於其內。蘇頌、韓公廉還製造了一具世界上最早的假天儀。這些儀器均在1092年6月完成。從外表看,蘇頌、韓公廉的水運儀象台類似三層樓房的木構建築。上層置渾儀,並有板屋以防風雨;中層置渾象;下層又分為五小層,每層均有報時木偶,所有齒輪及其傳動系統、報時系統、樞輪及其動力系統皆裝置於這一木構建築內。

0811ph020
蘇頌塑像
0811ph020

郭守敬(1231至1316年),字若思,順德邢台(今屬河北)人,元代天文學家、儀器製造師和水利專家。他所製造的計時器稱為「大明殿燈漏」,或簡稱「燈漏」,製於其晚年。郭守敬的燈漏已和天文儀器分家,機械設計的重點在於計時。其名稱為「漏」,表示此機械的功用僅與古代「銅壺滴漏」相同,而不包括渾象、渾儀一類天文儀器在其中了。

0811ph021
郭守敬塑像
0811ph021
Last updated:
2019-12-03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