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金庸命運的轉捩點

20404ph002
金庸(查良鏞)
20404ph002

金庸本名查良鏞,1924年生於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2018年10月30日於香港逝世。他是中國當代傑出的新聞家、文化企業家、社會活動家、學者和作家。他先後擔任過報社的國際電訊翻譯、編輯、記者、總編輯、社長、新聞評論主筆等各種職務。作為新聞觀察家和時事評論家,他的新聞評論被稱為「香江第一健筆」。

20404ph003
金庸手稿
20404ph003

金庸的故鄉是浙江省海寧縣。海寧雖是浙江嘉興地區的一個濱海小縣,但卻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是有名的文化之邦。海寧查家,唐宋以來就一直是江南望族。在查氏宗祠裡,有一副清康熙帝親筆題寫的對聯:「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清康熙時代,查家曾出現過「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第盛況。查良鏞的祖父查文清是清光緒年間進士,曾任江蘇丹陽知縣。在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當地居民衝擊外國傳教士並焚燒教堂的「丹陽教案」中,因暗中保護肇事帶頭人而辭官回鄉,編纂《海寧查氏詩鈔》,總數達數百卷之多。雖然因查文清的去世而未能付印,但堆滿幾個房間的雕版,足以讓童年的查良鏞記憶深刻。懷着對家鄉的熱愛,金庸在自己的小說處女作《書劍恩仇錄》中寫到了海寧的傳說、海寧名人陳世倌、海寧的海塘和海潮。而出於對家族先輩的懷念和自豪,在其最後一部小說《鹿鼎記》中,不僅直接寫到查繼佐的傳奇故事,而且該書全部50回的回目,都集自查慎行《敬業堂詩集》中的對句。

20404ph001
浙江海潮
20404ph001

1942年中,查良鏞從衢州高中畢業,滿懷理想壯志,輾轉西行,1943年來到戰時首都重慶,繼續求學。然而第二學年開始不久,就出了問題。在學校中,有些國民黨黨員學生,飛揚跋扈,排斥異己,甚至公開毆打一些思想開明的同學,還要給對方扣上「異黨分子」的政治帽子。看到這現象,查良鏞氣憤地去找學校訓導主任通報,要求校方制止此類事件。但訓導主任反而說他多管閒事,進而被學校當局勒令退學。這樣,1944年11月,查良鏞結束了自己一年零兩個月的大學時光。離開大學之後,查良鏞找到當時任中央圖書館館長的表兄蔣復璁,在圖書館閱覽室找到了一份臨時工作,暫且棲身。1947年中,上海版《大公報》發佈廣告,向全國招聘3名電訊翻譯。查良鏞報名應聘,並在參與競爭的109人中脫穎而出,第一個被錄取。1948年3月15日,香港版《大公報》正式復刊。由於缺少一名翻譯,報社徵求查良鏞本人的意見後,決定將他調往香港編輯部,繼續擔任國際電訊翻譯。南下香港,成為查良鏞一生中的一次關鍵性的機遇。若當年沒有應承調動,或是後來回到中國內地找到了工作,其命運必然是完全兩樣。

20404ph004
浙江嘉興市
20404ph004
Author:
Last updated:
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