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0506ph008
清「唱大鼓書圖」
0506ph008

1976年2月,在秦始皇陵出土了一枚帶有錯金銘文的秦代「樂府」編鐘,由此推翻了普遍認為「樂府」成形於漢代之說。這枚秦代「樂府」編鐘也印證了「漢襲秦制」的說法。秦漢時期的「樂府」涉及面廣,其機構也很龐大。有文獻表明,漢代「樂府」的職能,主要採集和整理民間音樂,同時,為了滿足宮廷音樂生活的需要,又須創作或編寫歌辭、曲調,以及演唱或演奏。

 

在隋唐時期,燕樂盛極一時。隋代建立了宮廷宴飲、娛樂用的「七部樂」、「九部樂」,標誌燕樂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詩樂」是唐代詩歌與音樂巧妙結合後,所出現的極具特點的文化現象。唐代文人的詩作,大多用於歌唱而且很受社會歡迎。上至皇帝,下到平民,到處都可以接觸到詩樂,如在韓翊的《送鄭員外》中道:「孺子亦知名下士,樂人爭唱卷中詩」,這表明詩樂的普及程度已深入社會各層面。又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又稱《陽關三疊》)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而且也被後世傳誦。唐代所興盛的詩樂,得益於有序的音樂機構,如專門管理雅樂和燕樂的「大樂署」、專門管理音樂藝人的「教坊」和專門管理儀仗鼓吹音樂的「鼓吹署」、專門學習《法曲》的「梨園」;這些音樂機構,為唐代培養音樂人才和引導音樂時尚,提供了先決條件。

bulb

唐代的國家音樂機構

唐代的音樂機構有大樂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園四個部門;前二者屬於政府的太常寺,後兩個屬於宮廷大樂署管《雅樂》和《燕樂》。樂師須在15年中考12次試,才能得到官職;學會難曲50首以上且能夠演出的,才算畢業。除此之外,還有專習短期訓練,學不成的則調去鼓吹署學大小橫吹。此兩署共有數萬樂工,規模龐大。教坊是管理教習音樂、領導藝人的機構,擔演歌舞及《散樂》。而梨園則專習《法曲》,專長高技術的器樂演奏,也常演奏皇帝(唐玄宗)作的新曲。

bulb

《法曲》與《大曲》

《大曲》是《燕樂》中綜合器樂、聲樂和舞曲,含有多段、在一個整體中間連續表演的一種大型歌舞曲。其結構分為散序,中序、拍序或歌頭,破或舞遍三部分。唐詩裏的《大曲》就有《綠腰》(配合「健舞」,以鼓伴奏),《柘枝》(配合「軟舞」,以琵琶伴奏)等。此外,《大曲》中有一部分叫做《法曲》,它的主要特點是在它的曲調和所用樂器方面,接近漢族的《清樂》系統,比較幽雅。唐代有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大曲》中的《法曲》。

0506ph006
宋伎樂(壁畫)
0506ph006

宋代市民音樂在中國音樂史上很突出,尤其是「說唱音樂」最為突出。此時,民間音樂在宋皇帝的提倡下大放異彩,甚至成為宮廷音樂的一部分。這也標誌着中國音樂藝術的新時期。宋代的「詞樂」中,自然要提到被後人稱為宋代「詞樂第一人」的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姜白石擅長借景抒懷,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杏花天影》、《鬲溪梅令》、《揚州慢》和《淒涼犯》等等。元代的《雜劇》是「曲」(演者唱的歌曲)、「白」(演者的語言)、「科」(演者的舞台動作)三者為一體的戲劇形式。其代表人物有關漢卿、馬致遠、鄭祖光、白樸,後人稱他們為「元曲四大家」

bulb

說唱音樂

就是通過說說唱唱來表現或詮釋故事的一種藝術語言。如:一、「說話」,是當時最為盛行的「說唱音樂」形式,即以說為特點,類似講故事。二、「鼓子詞」,是士大夫們在宴席用的音樂,在用反覆歌唱的方式表演的同時,也用鼓伴奏。三、《諸宮調》,是一種大型的說唱音樂。它由多種不同宮調的樂曲組成。據說它是由在汴京瓦舍勾欄中的賣藝人孔三傳首創。四、「陶真」,是一種農村群眾所喜愛的說唱音樂。

bulb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代表作如《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單刀會》等。馬致遠(號東籬老):代表作品有《漢宮秋》、《青衫淚》、《岳陽樓》等。鄭祖光(字德輝):代表作品有《倩女離魂》。白樸(字仁甫):代表作有《梧桐雨》、《牆頭馬上》、《東牆記》。

0506ph007
南宋雜劇人物畫
0506ph007

明清時期,是中國音樂史上的收穫及集大成時期。從豐富的說唱音樂到戲曲音樂聲腔的興盛,從器樂藝術和器樂演奏形式的多樣性到獨特的地域風格和傳承方式,從歷代律學家們孜孜以求「黃鐘」之魂的理想,到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即「新法密率」)理論等等,無不體現了明清時期「書山曲海」且如花似錦的局面。

Author:
Last updated:
2019-10-02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