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四次創業潮——大眾創業時代

創業,近年來內地最炙手可熱的高頻詞,並寫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業和創新不僅催生市場新生力量、激發人才活力,也是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和高質量增長的重要支撐,更讓人們的生活方式日新月異。

chuangyezhe
(來源:shutterstock)
chuangyezhe

 

走进中關村創業大街的3W咖啡館,這裏被稱為創業咖啡館,聚集着數不盡的創業者、投資人、程序員和設計師,並且不定期舉辦互聯網創業的沙龍。運氣好,還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合夥人。

3W咖啡館是內地第四波創業潮的縮影。2015年,李克強總理就坐在這裏,手捧一杯3W咖啡,為創業者打氣。

創業,也是近年來內地最炙手可熱的高頻詞,並寫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根據清華大學發佈的《全球創業觀察2016/2017報告》指出,中國是全球創業活躍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是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創業投資集中地。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2016年內地新登記企業552.8萬戶,同比增長24.5%,平均每天新登記1.5萬戶。

 

前三次創業潮:個體戶、下海潮、互聯網

改革開放以來,內地曾掀起過四次創業潮,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時代的變遷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對市場環境的改造和創新,並徹底改變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創業和創新也是內地下一步經濟轉型的強有力支撐。

1979年到1989年是建國史上的第一波創業潮——個體戶爆發時期。文革結束後,800萬知青返城,許多人偷偷地擺攤,從事理髮、修鞋、磨刀、修傘維持生計。為解決這些人的就業問題,政策開始逐步鬆綁,「個體戶」這個稱呼應運而生。1982年温州章華妹領到了內地第一份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後,一直到1999年全國各地的個體戶數量達到歷史最高峰的3160萬戶,從業人員有6241萬人。

第二次創業潮發生在1992至1997年,被稱為「下海潮」。下海,意指拋棄「鐵飯碗」,放棄原來的工作去經營商業和創業。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為內地的經濟制度改革打開了局面。市場經濟迅速席捲全國,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國企員工下海」。1987年現知名企業家潘石屹和馮侖先後放棄各自體制內的工作,南下海南做起了房地產買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後來公布的數據顯示,1992年辭職下海者超過12萬人,停薪留職、兼職的人超過1000萬人。

main_site_illustration_dazhongchuangyeshidai_v2_1
(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第三次創業潮發生在互聯網初期,1997年是內地的互聯網元年。1998年美國麻省理工博士畢業的張朝陽在內地「克隆」了雅虎,推出中文網站「搜狐」。同年,26歲的丁磊創辦了內地第一個免費郵箱系統——網易郵箱。之後新浪、騰訊、阿里巴巴都是在這個時期成立的,並迅速崛起,成為內地新興經濟的代表,也奠定了內地當下的互聯網格局。

 

第四次創業潮是如何兴起的?

而第四波創業熱潮基於兩方面的推動,其一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機遇,另一方面來自政策鼓勵。

2012年前後,伴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興起了移動互聯網的創業熱潮。據統計,2012年6月底,內地手機網民達3.88億,手機首次超越台式電腦成為最大的上網終端。至2017年年底,這個數字達到7.53億。

 

戴威,1991年出生。2014年在北大讀碩期間和朋友共同創業做起了全國第一家共享單車——ofo小黃車,致力於解決城市「最後一公里」的出行問題。截止到2017年,ofo連接的單車超過80萬輛,用戶破千萬,日訂單量也超180萬,業務遍及20個國家。同年,26歲的戴威受邀參加博鰲論壇,成為了博鰲歷史上最年輕企業家。而像他這樣依靠移動互聯網起步的創業者在內地成千上萬。

另一方面政策的紅利也讓創業的門檻普遍降低。內地自2007年面臨人口紅利拐點,過去20多年依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開始消退,如何調整經濟結構是政府需要面對的巨大挑戰。也正因此,實現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和高質量增長,創新無疑是重要出路。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成內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要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國家總理李克強說。此後,各地政府逐漸下放、取消了有關創業的數百項行政審批權。2014年,放鬆企業准入條件的管制,取消了「最低註冊資本金」的限制。教育部發通知,要求高校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根據阿里研究院在2015年7月發布的《中國雙創生態研究報告》,2014年約有3200多家創業公司由此誕生。

 

 

雙創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那麼,是哪些人投入了這次創業潮,創業者的創業驅動力來自哪裏,哪裏是地域上的創業熱土,創業又集中在哪些領域?

創業主力軍主要分三大類:大學生創業者、科研界轉變過來的創新創業者、新富階層創業者。根據《全球創業觀察2016/2017中國報告》顯示,青年是內地創業活動的主體,最活躍的年齡段是18至34歲,佔總體創業者比例的44.39%。調查同時表明,高收入人群更願意創業,而且整體社會對創業的認可程度較高。

讓年輕人投身創業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創業更具有自主性。在創業動機的分析中,主動投身創業的原因包括成就事業、增加收入、興趣愛好及發現機會等,當中也有不少人受政策鼓勵創業。

main_site_illustration_dazhongchuangyeshidai_v3_2
(數據來源:《中國青年創業現狀報告2016》)

 

 

main_site_illustration_dazhongchuangyeshidai_v3_4
(數據來源:騰訊研究院《2016中國創新創業報告》)

在地域上,北上深杭成為創業者的集中地。這四地原本是PC端互聯網巨頭的重鎮,這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人才儲備、充沛的資金和成熟的市場。北京憑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資金密集、人才密集的聚集地;上海則憑着經濟中心的地位吸引世界的關注;深圳和杭州各領潮流:杭州有阿里建起的網商帝國,而年輕的深圳向來勇往直前,騰訊、大疆科技、華大基因和比亞迪都在那裏。

在林林總總的創業項目中, 從移動互聯網的創業領域來看,最集中的領域為生活O2O、工具軟件、手機遊戲、電子商務、教育培訓等。以生活O2O為例,美食餐飲、家政服務、社區服務、美容服務、寵物服務、上門維修等APP的出現,正改變着人們日常的生活方式。而新一代技術正加速與個人穿戴、交通出行、醫療健康、生產製造等領域集成融合。

 

為了服務創業,眾創空間數量的增長也如火如荼。3W咖啡館就是其中一個,除了提供咖啡,它同時也是創業孵化器,在這裏聚集着十餘家創業公司,最大的公司也只有八九個工位,最小的只有兩三個工位。每個工位月租999元人民幣,並且水、電、網費全免,為創業者減少成本支出。《2017中國創新創業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共有2226家國家級「雙創」平台,這個是數字幾乎是幾年前的一倍,其中包括1354家國家級眾創空間和872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以及產業園區。

數據表明,內地的中小企業為市場解決了80%的就業、提供了75%的技術創新,其經濟效益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60%。鼓勵創業和創新,能夠催生更多的市場新生力量,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更促進內地經濟轉型和制度革新。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在不斷創新中日異月新。

 

 

参考來源:

《中國躋身全球第二大創業投資集聚地 僅次於美》中國新聞網 2016/4/22

《「移動互聯網+」中國雙創生態研究報告》 阿里研究院 2015年

《全球創業觀察2016/2017中國報告》 清華大學二十國集團創業研究中心和啟迪創新研究院 2018/1/27

《歷史激盪:盤點新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創業潮》 21世紀經濟報導 2015/6/8

《中關村創業大街三年記》 北京商報 2017/6/12

《2016中國創新創業報告 》騰訊研究院  2017年

《2017-2022年中國企業經營項目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分析報告》 2017/8/1

Last updated:
201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