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喀斯特有幾種類型?

30057ph006
雲南邱北縣普者黑景區內獨特的喀斯特峰叢
30057ph006

水滴到了石灰岩上,水吸收和溶解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石灰岩反應,生成了新的可溶於水的物質。水滴不斷地滴下來,不斷地溶蝕石灰岩,並把溶蝕的物質沖走,這個過程稱之為喀斯特作用。化學反應的進行速度比機械的磨蝕要快得多。

30057ph004
一艘江輪航行在雄偉的三峽瞿塘峽夔門水域
30057ph004

地表喀斯特地貌

發育在以石灰岩和白雲岩為主的碳酸鹽岩地表上的地貌,主要形態類型有以下幾種:

 

坡立谷:指喀斯特區寬闊而平坦的溶蝕谷地。兩側多被峰林夾峙,谷坡急陡,但谷底平坦,橫剖面如槽形。

 

盲谷:指地表水流至石灰岩地區落水洞而形成的沒有出口的死胡同或河谷,是地下河襲奪地表水所致。

 

乾谷:指喀斯特地區地表河流的某一段河水沿着谷底發育的漏斗、落水洞等全部流入地下,或者由於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河床乾涸而形成的河谷,谷底保留昔日河流沖積物的殘餘。

 

落水洞:地表水流入地下消水通道的進口,形成於地下水垂直迴圈流暢的地區。

 

天生橋:暗河或洞穴頂板崩塌後的殘留部分,兩端與地面相接而中間懸空,形如橋狀。

 

喀斯特高原:海拔九百米左右,主要由石灰岩組成。石灰岩地形發育典型,有地下水系、盲谷、溶蝕窪地、溶洞、石林、石芽、溶斗、落水洞等主要類型。

 

峰叢與峰林:同一基座而峰頂分離的碳酸鹽岩山峰為峰叢。由峰叢進一步發展而成、分散的碳酸鹽岩山峰為峰林,規模比石林大。

 

石林:喀斯特地貌將溶溝間突出的岩石稱為石芽,發育高大的石芽稱為石林。

 

穿洞:又稱穿山溶洞,大多為抬升脫離地下水位的或大部分已脫離地下水位的地下河、地下廊道、伏流或洞穴,其兩端成開口狀並透光。

 

豎井:由地表通達深埋地下河的、洞壁陡峭的管道,一般由落水洞進一步發育形成的坍陷漏斗。

30057ph007
武隆芙蓉洞中一景
30057ph007

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水沿着岩石的裂隙或落水洞向下運動時發生的溶蝕,形成各種形態的管道和洞穴,並互相溝通與合併,形成統一的地下水位。

 

地下溶洞: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的長期結果。溶洞規模大小不一,景觀以鐘乳岩為主。

 

地下河:石灰岩地區地下水沿裂隙溶蝕而成的地下水匯集和排泄的通道,分佈深度常和當地侵蝕基準面相適應。由於不透水層的阻擋,或者第四紀地殼上升幅度大於溶蝕深度,地下河則高於當地侵蝕基準面,形成懸掛式的地下河。

 

天坑:岩溶地貌中的一種大型負地形,指在地下溶洞頂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形成擁有巨大容積和陡峭圈閉岩壁的特大喀斯特地形,成因大多是塌陷型,沖蝕型較罕見。

bulb

天坑

2001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朱學穩教授將「天坑」作為一個專門的喀斯特術語提出,認為作為喀斯特形態中規模最大的類型,應從「大型岩溶漏斗」中獨立出來。2005年,國際喀斯特天坑考察組在重慶、廣西一帶大規模考察後,「天坑」術語在國際喀斯特學術界獲得了一致認可,用中文拼音「tiankeng」,通行國際,這是繼峰林(fenglin)和峰叢(fengcong)之後,第三個由中國人定義並用漢語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術語。

石鐘乳:又稱鐘乳石(stalactite),是喀斯特地區洞穴內在漫長地質歷史中和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不同形態碳酸鈣沉澱物的總稱。

 

穴珠:指在地下河溶洞滴水坑中形成的具有同心圓結構的球狀碳酸鈣沉積物,小的為鮞粒,大的呈球狀和餅狀。

30057ph005
廣西鳳山縣的江洲仙人橋(岩溶天生橋)
30057ph005
Author:
Last updated:
2019-08-21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