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維吾爾木卡姆有哪四種地方版本?

30021ph013
《十二木卡姆》(梁立攝)
30021ph013

流傳於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木卡姆多元一體,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地方的差異性,形成了不同的樣式。根據流傳地不同和形態的差異,可分為《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四個地方版本。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流傳於新疆南部的喀什、和田、阿克蘇地區和新疆北部的伊犁地區,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由拉克、且比巴亞特、木夏吾萊克、恰哈爾尕等12個大型套曲所組成,每套都包括「瓊乃額曼」(系列敍詠歌曲、器樂曲、歌舞曲)、「達斯坦」(系列敍事歌曲、器樂曲)、「麥西熱甫」(系列歌舞曲)三部分。12套共含歌樂曲三百餘首,全部演唱演奏需要二十多個小時。各地區流傳的《十二木卡姆》版本,各有不同。

 

《十二木卡姆》每套的第一部分「瓊乃額曼」,着重闡明維吾爾人的哲學思想和精神層面的追求,過去主要供上層社會和知識階層享用。第二部分「達斯坦」中,各首樂曲的唱詞,多為流傳在維吾爾族民間的敍事長詩的片段,一般由「達斯坦其」(意為「善唱達斯坦者」)在茶館、飯館、理髮館等公眾場合、家庭聚會和以中老年為主的聚會上演唱。第三部分「麥西熱甫」,主要在各種群眾聚會上由「乃額曼其」(意為「民間歌樂手」)傳唱,供群眾隨着樂聲起舞自娛,或由被稱作「阿希克」(意為「癡迷於真主者」)的民間藝人在街頭巷尾單獨或結伴吟唱行乞,內容包括對伊斯蘭教信奉的真主的讚頌、祈求,以及對人生苦難的哀嘆、對幸福生活的企盼。

30021ph014
在農家庭院演唱木卡姆(郭曉東攝)
30021ph014

《刀郎木卡姆》  

「刀郎」,也被譯作「多朗、多蘭、都蘭、道南」等,主要流傳在「刀郎地區」,即塔里木盆地西、北緣的葉爾羌河至塔里木河兩岸,以喀什地區的麥蓋提縣、巴楚縣和阿克蘇地區的阿瓦提縣為中心。每部《刀郎木卡姆》的長度約為六到九分鐘,9套總長度約一個半小時。《刀郎木卡姆》的唱詞全都是在刀郎地區廣為流傳的維吾爾民謠,充分表達了刀郎維吾爾人的喜、怒、哀、樂,同時反映出維吾爾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豐富多彩,曲調高亢粗獷,感情純樸真摯。《刀郎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為拉弦樂器刀郎艾捷克、撥弦樂器卡龍、刀郎熱瓦甫,以多面達普擊節相伴,上述拉弦、撥弦樂器在伴奏中,經常不作跟腔,而奏出各種各樣的枝生複調或節奏型,從而與聲樂形成複雜的多聲部效果。

30021ph015
《刀郎木卡姆》中的舞蹈表演(梁立攝)
30021ph015

《吐魯番木卡姆》     

《吐魯番木卡姆》主要流傳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的吐魯番市、鄯善縣和托克遜縣。經過初步的比較,《吐魯番木卡姆》是各種地方木卡姆中最接近《十二木卡姆》的一種,兩者間有過長期、頻繁的互相影響,甚至可能有着「同源」的關係。吐魯番地區兩縣一市流傳的《吐魯番木卡姆》,版本大同小異,現能搜集到《拉克木卡姆》、《且比亞特木卡姆》、《木夏吾萊克木卡姆》、《恰爾尕木卡姆》等共11套。每套《吐魯番木卡姆》由「木凱迪滿」、「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亞郎且克特」、「朱拉」、「賽乃姆」、「賽勒克」及「尾聲」等8部分組成。11套《吐魯番木卡姆》共含66首樂曲,全部演唱約需十小時。除絲竹相和歌唱之外,還採用鼓吹樂表演的形式,即由一或數支蘇乃依演奏旋律,三對納格拉(鐵鼓)和一支冬巴克(低音鐵鼓)擊節。

30021ph016
《吐魯番木卡姆》中的「納孜庫姆」表演(梁立攝)
30021ph016

《哈密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主要流傳在新疆哈密地區的哈密市和伊吾縣,是一種歷史悠久、篇幅宏大、結構完整的大型維吾爾音樂套曲,共有「瓊都爾木卡姆」、「烏魯克都爾木卡姆」等12套,其中7套包括兩個樂章(即兩套曲目),共有258首曲目、數千行歌詞,全部演唱的時間為十小時左右。《哈密木卡姆》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在西域「伊州樂」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來自中原、中亞及西亞的音樂藝術營養,在歌詞、風格、結構等方面體現了文化多元性的特點。《哈密木卡姆》在歷史上經過了從民間到王宮,最後又回到民間的流傳整合過程,經由民間藝人的不斷演唱和整理規範,形成了結構完整的套曲形態。《哈密木卡姆》的命名方式保持了維吾爾族的傳統,每套木卡姆的名稱一直到現在都保留着維吾爾族的名稱,如「烏魯克都爾木卡姆」、「嗨嗨喲蘭木卡姆」、「加尼凱姆木卡姆」等,在新疆各地木卡姆中顯得十分獨特。

30021ph017
《哈密木卡姆》(梁立攝)
30021ph017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12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