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任重道遠的粵劇傳承與發揚

202137phn021
香港小學生演出粵劇(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37phn021

2009年9月,粵港澳三地政府透過中央政府共同申報,粵劇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香港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藝術。在中國數百種戲曲曲種中,只有京劇、崑曲和粵劇能夠入選,可見粵劇在中華文化和藝術中的重要地位,必須好好珍惜、傳承和發揚。粵劇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結合了廣東與「外江」不同戲種的藝術文化和特點,一方面承繼了中國傳統戲曲種種的表演美學特點,承載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及倫理觀念等,另一方面又擁有獨特的演出程式與方法,因此在香港推動和保育傳承粵劇,其實同時也是在對這經過百多年殖民歷史的社會保育、推動、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意義遠遠超越簡單的舞台藝術表演。

bulb

「外江」

粵閩地區對長江附近及以北省份的稱呼。

討論粵劇傳承與推動,切入的角度很多,反過來看,正代表傳承和推動粵劇是複雜而層面眾多的事情。粵劇的發展和運作,在今天仍然面對很多困難,台前幕後人才的接班、場地不足、培養觀眾、資料整理研究及保存、影音及資訊科技的挑戰等等。

202137ph016
粵劇魅力初體驗:粵劇欣賞工作坊。(特別鳴謝香港八和會館提供圖片)
202137ph016

相比上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的黃金歲月,粵劇現今的市場吸引力和觀眾群,當然大大不如。可是從每年演出的場數來看,卻仍然是眾多藝術表演形式最多的一種。近十多年來,年輕的粵劇演員明顯增加不少,觀眾也似乎多了年輕人,不少受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都參與演出或成為固定觀眾。新一代的粵劇發展,端賴新一代演員的取向。時代發展,科技媒體不同藝術範疇越界出格,互相滲透與影響,或許都會對往後數十年粵劇演出產生影響。新一代的演員摸索自己的發展方向,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同時又兼顧保存、發揚傳統的表演模式,都成為新一代粵劇演員須面對的課題。

 

粵劇劇本及各種資料的整理、研究和出版等工作,向來都是保育、推動粵劇工作較薄弱的一環。過去百年,粵劇以市場化的形態生存和運作,怎樣做好演出、賣好票房,才是整個業界關注的所在。學術工作在業界並不受重視,資料更缺乏流通和保育,學者文人孤軍作戰的感覺很強。近十多年來,情況明顯有些改善,投身粵劇的學者文人無疑增加了一些,但作為學術研究的範疇,而當中包括豐富繁雜的不同資料,參與人數仍然不足。粵劇的資料整理和出版研究,相當「動態」,需要政府、學者和粵劇界的互相支持配合,才可以做出好成績。「行內」、「行外」的互信和合作,政府資源和政策的提振,實在還有很多工作可做。

 

編劇人才培訓方面,粵劇發展基金於2016年舉辦「新編粵劇創作比賽」、香港八和會館舉辦編劇課程,又在2020年舉辦「新編粵劇創作比賽」、香港教育大學也舉辦「香港粵劇編演新生代發展論壇 2021」,對催生新劇本和編劇人才有積極作用。

202137phn022
香港的小學生演出粵劇折子戲《鳳閣恩仇未了情之惜別》(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37phn022

扶持、推動藝術文化,政府角色相當重要。近二十年,政府對藝團的管理態度是作「促進者」,不當「管理者」,特別是對粵劇這歷史悠久、深具傳統的演出界別,簡單說政策方向是「民間主導」,這予前線業界很大的演出自由和空間,可是沒有政府穩定而強力的支持,粵劇界無論在發展和傳承工作,仍然處處顯出胼手胝足的倉惶與不安。現在政府的扶助政策主要在資助,粵劇發展基金每年撥款資助劇團演出,而且部分資源主要用在培育粵劇新進,也有出版和其他推廣活動,但整體不會以主導形式作策劃或領導。

 

沒有明確方向和持久政策,場地又一直在先天不足的困境下,都令香港粵劇在新世紀的存活與發展,面對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作為政府,怎樣在市場化商業考慮和支援藝術文化中,尋找適當的平衡點,是藝術政策成敗的關鍵。怎樣好好結合政府和民間的力量,相信是日後推動和發揚粵劇的重要方向。重要的是對傳統的尊重和理解、對創新藝術的拿捏,才是推展藝術的正道。只要做到新舊相兼相濟,對粵劇發展應是健康正常的。

 

我們都應相信,優秀的事物不會在時光流動中輕易衰落,甚至消亡,只是如何回應和配合不同時代的步伐與價值觀,關係着一個世代的智慧與熱情。粵劇是優秀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豐富的中國文化和美學內涵。近年不同方面都對粵劇愈加重視,這是可喜現象。只是,作為藝術,粵劇要同時講究量與質,「質」也不是只說舞台上的演出,而是整個社會的欣賞水平、接受程度以至有識之士的評賞、研究、整理與保存發揚,同時反映了一個社會,整體藝術素養的豐腴貧瘠。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8月1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