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维吾尔木卡姆有哪四种地方版本?

30021ph013
《十二木卡姆》(梁立摄)
30021ph013

流传于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木卡姆多元一体,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地方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样式。根据流传地不同和形态的差异,可分为《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四个地方版本。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流传于新疆南部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和新疆北部的伊犁地区,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由拉克、且比巴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哈尔尕等12个大型套曲所组成,每套都包括“琼乃额曼”(系列叙咏歌曲、器乐曲、歌舞曲)、“达斯坦”(系列叙事歌曲、器乐曲)、“麦西热甫”(系列歌舞曲)三部分。12套共含歌乐曲三百余首,全部演唱演奏需要二十多个小时。各地区流传的《十二木卡姆》版本,各有不同。

 

《十二木卡姆》每套的第一部分“琼乃额曼”,着重阐明维吾尔人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过去主要供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享用。第二部分“达斯坦”中,各首乐曲的唱词,多为流传在维吾尔族民间的叙事长诗的片段,一般由“达斯坦其”(意为“善唱达斯坦者”)在茶馆、饭馆、理发馆等公众场合、家庭聚会和以中老年为主的聚会上演唱。第三部分“麦西热甫”,主要在各种群众聚会上由“乃额曼其”(意为“民间歌乐手”)传唱,供群众随着乐声起舞自娱,或由被称作“阿希克”(意为“痴迷于真主者”)的民间艺人在街头巷尾单独或结伴吟唱行乞,内容包括对伊斯兰教信奉的真主的赞颂、祈求,以及对人生苦难的哀叹、对幸福生活的企盼。

30021ph014
在农家庭院演唱木卡姆(郭晓东摄)
30021ph014

《刀郎木卡姆》

“刀郎”,也被译作“多朗、多兰、都兰、道南”等,主要流传在“刀郎地区”,即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两岸,以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为中心。每部《刀郎木卡姆》的长度约为六到九分钟,9套总长度约一个半小时。《刀郎木卡姆》的唱词全都是在刀郎地区广为流传的维吾尔民谣,充分表达了刀郎维吾尔人的喜、怒、哀、乐,同时反映出维吾尔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曲调高亢粗犷,感情纯朴真挚。《刀郎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拉弦乐器刀郎艾捷克、拨弦乐器卡龙、刀郎热瓦甫,以多面达普击节相伴,上述拉弦、拨弦乐器在伴奏中,经常不作跟腔,而奏出各种各样的枝生复调或节奏型,从而与声乐形成复杂的多声部效果。

30021ph015
《刀郎木卡姆》中的舞蹈表演(梁立摄)
30021ph015

《吐鲁番木卡姆》

《吐鲁番木卡姆》主要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吐鲁番市、鄯善县和托克逊县。经过初步的比较,《吐鲁番木卡姆》是各种地方木卡姆中最接近《十二木卡姆》的一种,两者间有过长期、频繁的互相影响,甚至可能有着“同源”的关系。吐鲁番地区两县一市流传的《吐鲁番木卡姆》,版本大同小异,现能搜集到《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等共11套。每套《吐鲁番木卡姆》由“木凯迪满”、“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亚郎且克特”、“朱拉”、“赛乃姆”、“赛勒克”及“尾声”等8部分组成。11套《吐鲁番木卡姆》共含66首乐曲,全部演唱约需十小时。除丝竹相和歌唱之外,还采用鼓吹乐表演的形式,即由一或数支苏乃依演奏旋律,三对纳格拉(铁鼓)和一支冬巴克(低音铁鼓)击节。

30021ph016
《吐鲁番木卡姆》中的“纳孜库姆”表演(梁立摄)
30021ph016

《哈密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主要流传在新疆哈密地区的哈密市和伊吾县,是一种历史悠久、篇幅宏大、结构完整的大型维吾尔音乐套曲,共有“琼都尔木卡姆”、“乌鲁克都尔木卡姆”等12套,其中7套包括两个乐章(即两套曲目),共有258首曲目、数千行歌词,全部演唱的时间为十小时左右。《哈密木卡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西域“伊州乐”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来自中原、中亚及西亚的音乐艺术营养,在歌词、风格、结构等方面体现了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哈密木卡姆》在历史上经过了从民间到王宫,最后又回到民间的流传整合过程,经由民间艺人的不断演唱和整理规范,形成了结构完整的套曲形态。《哈密木卡姆》的命名方式保持了维吾尔族的传统,每套木卡姆的名称一直到现在都保留着维吾尔族的名称,如“乌鲁克都尔木卡姆”、“嗨嗨哟兰木卡姆”、“加尼凯姆木卡姆”等,在新疆各地木卡姆中显得十分独特。

30021ph017
《哈密木卡姆》(梁立摄)
30021ph017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12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