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mainsite_psd_wusi04_2
mainsite_psd_wusi04_2

大規模的五四愛國運動雖結束,但新文化運動卻繼續深入開展,令全社會思想文化的面貌煥然一新。新文化運動的總體指導思想是民主與科學;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則倡導文學革命以支持;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在學術上推行「相容並包,百家爭鳴」的方針;魯迅創作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羅家倫、傅斯年等學生創辦《新潮》月刊;十月革命後,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當時有「全盤西化」論,而梁啟超則主張保留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新派知識份子「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下,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等卻堅持維護和發揚儒學的優秀傳統,開創第一代新儒學。到了後期,胡適等也轉為整理國故,顧頡剛的疑古派又引起古史大辯論。這是一個猶如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代 。

或以「打倒孔家店」、「全盤西化」而認為新文化運動過於偏激,須加否定。此論是否公允?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wusi04_1
mainsite_psd_wusi04_1

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治校方針,令北大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學生結社日多。圖為北大新潮社部分成員合影,後排左一為羅家倫,五四運動的「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口號即由其提出。他後來成為清華大學校長。

mainsite_psd_wusi04_2
mainsite_psd_wusi04_2

五四期間鼓吹新思想文化的白話文刊物如雨後春筍,當中羅家倫、傅斯年等編撰的《新潮》影響力較大。

mainsite_psd_wusi04_3
mainsite_psd_wusi04_3

吳虞及其著作《吳虞文錄》。吳虞曾在北京大學任教,並在《新青年》撰文抨擊舊禮教和儒家學說。胡適為《吳虞文錄》作序,有「打孔家店」之語,後被廣傳為「打倒孔家店」,成為五四時期的重要口號。

mainsite_psd_wusi04_4
mainsite_psd_wusi04_4

胡適及陳獨秀分別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在文學革新的思潮下,白話文運動興起,以白話文創作的文學作品大放異彩。

ebook

白話文,亦稱語體文。民初,陳獨秀、胡適等認為傳統文言文不利表情達意、有礙社會進步,於是鼓勵「我手寫我口」,提倡以近口語的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形成白話文運動。五四運動後,全國掀起一片反傳統、求革新的呼聲,白話文運動急速壯大。不久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mainsite_psd_wusi04_5
mainsite_psd_wusi04_5

五四白話小說甚能觸動人心。魯迅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和1921至1922年創作《阿Q正傳》,甫面世即引起轟動,影響力持續至今。圖為2011年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上《狂人日記》中禮教吃人一幕以及1958年電影《阿Q正傳》的宣傳海報。

ebook

《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分別批判傳統禮教和鞭撻民族劣根性,與之相關的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學術研究甚多。阿Q的自我安慰和精神勝利法,更成現代中文的常用語「阿Q精神」。

mainsite_psd_wusi04_6
mainsite_psd_wusi04_6

除了小說,其他白話文新文學也大有發展,湧現大批出色作家,包括上圖四位,左起:朱自清、冰心、曹禺、徐志摩。他們在散文、兒童文學、戲劇、新詩諸方面卓有成就,許多作品今天仍是學生必讀。

mainsite_psd_wusi04_7
mainsite_psd_wusi04_7

五四時期的新派年輕女性及1920年出版的《婦女評論》第一卷第四期。婦女解放運動伴隨五四運動興起,越來越多新派年輕女性穿寬袖短衫、蓄短髮、擴闊社交,提倡女權的刊物也吸引讀者。

mainsite_psd_wusi04_8
mainsite_psd_wusi04_8

五四新文化運動質疑傳統,這種風氣亦影響到史學,產生疑古派,曾掀起古史大辯論。圖為疑古派代表人物顧頡剛及其參與編著的《古史辨》。

mainsite_psd_wusi04_9
mainsite_psd_wusi04_9

在反儒批孔的潮流下,部分知識分子反對全盤西化,認為不能徹底否定自身文化,應繼承和弘揚儒學優秀的一面。圖為近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左起: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他們被譽為「新儒學三聖人」。

mainsite_psd_wusi04_10
mainsite_psd_wusi04_10

李大釗撰《庶民的勝利》及《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宣傳俄國十月革命。五四愛國運動令部分知識分子意識到社會的力量以及與工農結合的必要,轉向共產主義,影響極為深遠。

或以「打倒孔家店」、「全盤西化」而認為新文化運動過於偏激,須加否定。此論是否公允?

歷史上出現任何影響較大的運動或潮流,都有其背景和必然性,不可隨意否定或肯定,而須區別其主流與傾向再具體分析。新文化運動產生於民國初年,當時舊制度剛推翻,但復辟思潮及行徑絡繹不絕。民眾在失望之餘必然會歸咎於傳統舊文化。儒學的忠君理論千百年來被統治者所利用,其「三從」、「四德」也長期桎梏了中國社會,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皆以「尊孔」為先,自然成為眾矢之的。鑒於中國傳統之頑固,一些新進知識分子遂急欲以西化來改變中國。但傳統文化畢竟是民族之根,主張全面否定儒學及全盤西化確是新文化運動矯枉過正的缺點。但其主流是呼喚民主與科學,此乃中國社會進步最缺的良藥,迄今依然如是。是故,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功績不可隨意貶低。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1、5、6)、FOTOE(圖2、3、4、5、7、10)、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