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五)留學風潮勤工儉學

mainsite_psd_wusi05_5
mainsite_psd_wusi05_5

五四新文化運動刺激起新的留學風潮。近代中國人大規模出國留學有三次:清代中後期,官派為主,先西洋、後東洋;1919年五四運動後;1978年改革開放後。五四後的留學風潮有其特點:一者自費或黨派自籌經費大增,故伴隨了勤工儉學之風;二來因黨派為培儲革命人才之需,赴法國學習大革命傳統或赴蘇聯學習十月革命經驗者甚眾。當時除美國退還庚子賠款以促進留美學習外,就赴法、德勤工儉學者言,包括了後來中共的重要領袖周恩來、朱德、蔡和森、向警予、李立三、李富春、蔡暢、陳毅、鄧小平、聶榮臻等。至於留學蘇聯,在孫中山尋求改組國民黨以壯大革命力量的「以俄為師」方針下,蔣介石都被派往蘇聯學習考察,其子蔣經國和鄧小平是留蘇同學。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其歷屆黨政軍領導人,多有留蘇學生: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張聞天、王稼祥、劉少奇、任弼時、朱德、劉伯承、林彪……。由此可見五四影響中國未來之大。

為甚麼五四新文化運動令許多青年學子選擇赴法國或蘇聯留學?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wusi05_1
mainsite_psd_wusi05_1

1912年初汪精衛、蔡元培、李石曾等發起留法儉學會,同年11月第一班學生赴法,留法勤工儉學開始。圖為1913年第三班儉學生赴法前留影。

mainsite_psd_wusi05_2
mainsite_psd_wusi05_2

                   十六歲的鄧小平、二十四歲的周恩來分別於1920年及1922年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留影。

mainsite_psd_wusi05_3
mainsite_psd_wusi05_3

1920年在法國一橡膠廠工作的勤工儉學生合影。後排右一為聶榮臻,他後來與留法學生陳毅、留德留蘇學生朱德,位列解放軍十大元帥。

mainsite_psd_wusi05_4
mainsite_psd_wusi05_4

1921年留歐勤工儉學生合影。前排左八為李立三,三排左十為蔡和森,後排左七為李維漢,三人都是中共早期領導人。

mainsite_psd_wusi05_5
mainsite_psd_wusi05_5

      坐在前排正中的周恩來與其他留法勤工儉學生留影。1922年,周恩來加入中共,擔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

mainsite_psd_wusi05_6
mainsite_psd_wusi05_6

      留法勤工儉學不乏女生。圖為中國女學生與法國女教師合影,二排右一為中共早期婦女運動領導人之一蔡暢。

mainsite_psd_wusi05_7
mainsite_psd_wusi05_7

1920年7月6至10日,留法勤工儉學的湖南新民學會會員在法國蒙達尼開會時合影,右一為中共早期婦女運動領導人之一向警予。

mainsite_psd_wusi05_8
mainsite_psd_wusi05_8

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及第一次國共合作,吸引部分中國青年留學蘇聯,他們當中有些後來進入中共早期領導核心。圖為其中三人,左起:瞿秋白、王明、博古。

mainsite_psd_wusi05_9
mainsite_psd_wusi05_9

音樂家冼星海於1929年到巴黎勤工儉學。左圖中間者為冼星海,此為他1935年回國前與友人合影;右圖是其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手稿封面。1939年冼星海加入中共。

mainsite_psd_wusi05_10
mainsite_psd_wusi05_10

在1920年代的留學生中,包括了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圖左:1918年蔣介石和八歲的蔣經國合影。圖右:1937年蔣經國與夫人蔣方良回國前,與中國駐蘇聯使館人員及眷屬合影,前排左四是蔣方良,蔣經國站在她的左邊。

ebook

孫中山欲「以俄為師」,汲取俄國革命的成功經驗來改組國民黨、壯大革命力量,1923年派蔣介石往蘇聯學習考察,為時三個多月。蔣經國的留蘇十二年則更富傳奇色彩:1925年到蘇聯,留蘇期間取俄名尼古拉,同學包括鄧小平;1927年因蔣介石清黨及大舉捕殺中共黨員,他公開與蔣介石脫離父子關係;1935年與白俄羅斯族的方良結婚;1936年成為蘇共正式黨員;1937年帶着妻兒回到中國追隨父親。

為甚麼五四新文化運動令許多青年學子選擇赴法國或蘇聯留學?

近代以來,中國最早受先進的西方欺侮,故留學方向定為歐美等西洋各國。明治維新及甲午戰爭後日本崛起,大家對留學東洋趨之若鶩。民國建立後,中國仍不斷受「老師」侵略,於是力圖奮發,遂有五四新文化運動之舉。在民主和科學精神感召下,兼有法國大革命及俄國十月革命榜樣在前,青年學子決心跟隨革命黨派推翻專制政權,首要任務是先至法、俄等國學習,再回來報效祖國。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圖1-6、10)、視覺中國(圖7-9)、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