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一)民初新文化運動興起

mainsite_psd_wusi01_02
mainsite_psd_wusi01_02

中華民國之初,伴隨共和新政治而來的還有新文化。新文化與舊文化對立,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之風日熾,形成一場思想文化革新及文學革命的思潮,是為「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起於1915年,以是年9月15日陳獨秀主辦的《青年雜誌》在上海創刊為標誌。該刊次年改名《新青年》,旋遷址北京。這場運動由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一批曾留學外國受到西方思想衝擊的知識分子發起。其主要陣地是《新青年》雜誌。陳獨秀以德先生和賽先生為兩大旗幟:德先生指民主,即「德莫克拉西Democracy」;賽先生指科學,即「賽因斯Science」。1917年10月後,該雜誌開始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為五四運動爆發作了思想準備,二者相輔相成。後來陳獨秀、李大釗與胡適等因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1923年6月,《新青年》改為季刊,成為中共中央正式理論性機關刊物,新文化運動也大體告一段落。

1911年辛亥革命已推翻舊帝制、建立新共和,為何還會出現新文化運動?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wusi01_01
mainsite_psd_wusi01_01

1915年的北京故宮城角樓;1915年前後上海四川中路兩旁西式大樓矗立。當時北京是民國政府首都,上海則為國際商埠。帝制結束,共和初建,民初中國處於新舊文化互相碰撞的十字路口。

mainsite_psd_wusi01_02
mainsite_psd_wusi01_02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左圖為第一卷第一號創刊號,次年第二卷第一號起易名《新青年》,不久遷址北京。該雜誌以傳播新思想、推動新文化為使命,其創辦被視為新文化運動的開端。

mainsite_psd_wusi01_03
mainsite_psd_wusi01_03

陳獨秀及其在北京工作過的書桌。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旗幟刊物,他本人亦成為這場運動的重要領袖。

ebook

在《青年雜誌》創刊號上,陳獨秀發表《敬告青年》,對青年提出六點要求:1自由的而非奴隸的、2進步的而非保守的、3進取的而非退隱的、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6科學的而非想像的,並指出:「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也就是提出了科學與民主的思想。

mainsite_psd_wusi01_04
mainsite_psd_wusi01_04

胡適及其故居。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另一旗手。

ebook

胡適參與了《新青年》的撰稿和編輯。1917年初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引起廣泛迴響。其自由主義、先疑後信、科學佐證、盡信書不如無書等主張,有力地推動了文化革新。

mainsite_psd_wusi01_05
mainsite_psd_wusi01_05

李大釗及其故居。李大釗參與了《新青年》的撰稿與編輯,大力提倡新文化。後來又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

mainsite_psd_wusi01_06
mainsite_psd_wusi01_06

魯迅雕像及他12至17歲求學的地方三味書屋。魯迅是《新青年》作者之一,1918年在該刊物發表中國史上第一篇以白話文及現代形式創作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對當時和日後都影響巨大。

mainsite_psd_wusi01_07
mainsite_psd_wusi01_07

左起:錢玄同、劉半農。他們曾是《新青年》的編輯和撰稿人,皆為新文化運動的推手。

mainsite_psd_wusi01_08
mainsite_psd_wusi01_08

蔡元培及其北京大學校長的任命狀。1916年12月,大總統黎元洪簽發任命狀,由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次年1月蔡元培到任,為北京大學展開新局面。

mainsite_psd_wusi01_09
mainsite_psd_wusi01_09

1918年6月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第二次畢業學生與老師在北大辦公處門前合影。前排左五為蔡元培,左六為陳獨秀,左七為近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蔡元培治下的北大,新舊兼容,自由開放,儼如為中國引入教育革命。

ebook

蔡元培到任後,採取「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相容並包」的方針,既重視辜鴻銘等著名舊派學者,同時延攬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這類年輕新派學者。他又改革北大領導體制和學科學制、創辦科研機構、倡導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蔡元培在任期間,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中心,也奠定了北大往後在中國教育界不可動搖的地位。

mainsite_psd_wusi01_10
mainsite_psd_wusi01_10

落成於1918年8月的北京大學紅樓,見證了新文化運動和1919年五四運動。

ebook

北京大學紅樓通體由紅磚砌成,故稱「紅樓」。落成後,一層為圖書館,二層為教室和校部機關,設有蔡元培校長辦公室,三層、四層為教室,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魯迅等人先後在此任教任職。1919年,北大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策源地,紅樓及其北面的操場成主要活動場所。

1911年辛亥革命已推翻舊帝制、建立新共和,為何還會出現新文化運動?

鴉片戰爭後,中國仁人志士力圖在清廷統治下改良救國,但經洋務、維新、清末新政三次失敗,方知非以革命推翻清朝不可。1912年民國建立後,雖推翻帝制,但復辟思潮及言行未絕,政權又落入專制軍閥之手,使新政府成為沒有皇帝的帝國,掛羊頭賣狗肉,換湯不換藥。有識之士認識到新政治必須有新文化相匹配,要鏟除中國濃厚的專制制度及其傳統,就要引入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尤須掃除專制政治賴以生存的、以儒家倫理綱常為典型的傳統文化,從事社會、民俗、思想之變革,故有推動新文化之舉。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圖1)、視覺中國(圖2-1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