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各領風騷——半世紀名伶輩出

202137phn013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粵劇名伶和電影明星在廣播現場的合影。左起:紅線女、馬師曾、陳翠屏、吳楚帆。(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37phn013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的粵劇演出和伶人活動逐漸回復正常,任劍輝也自澳門移師回港,再加上一批粵劇新星冒起,在政治環境相對穩定,表演藝術較自由和商業經濟發達等因素下,香港粵劇遂在五十年代開始,進入嶄新的另一次高峰時期,名伶輩出。

 

現在綜觀回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說是香港粵劇黃金時期。新中國成立後,伶人有留港發展,或如馬師曾、紅線女等回內地發展。留港老倌紛紛成立自己的班牌,除了任白的「仙鳳鳴」之外,尚有不少在粵劇史上留下鼎鼎大名的人物,包括何非凡、麥炳榮、新馬師曾、芳艷芬、余麗珍、鄧碧雲、吳君麗、鳳凰女、羅艷卿、羅劍郎、林家聲、陳好逑、羽佳、南紅、李香琴、秦小梨、祁筱英、盧海天、梁無相、石燕子、任冰兒等。老倌伶人各有自己的特色和戲寶,一些還有編劇和樂師等創作班底,規模不小,可見當時的粵劇界相當興盛蓬勃。

202137ph011
油麻地戲院開幕演出,香港八和會館汪明荃主席與粵劇名伶紅線女女士合照。(特別鳴謝香港八和會館提供圖片)
202137ph011

這些劇團或伶人為粵劇史留下許多名班名劇,如何非凡的「非凡響劇團」,演出劇目有《情僧偷到瀟湘館》、《一曲鳳求凰》、《紅樓金井夢》、《碧海狂僧》、《黑獄斷腸歌》,合作演員有楚岫雲、鳳凰女、白龍珠、吳君麗、鄧碧雲、羅麗娟;麥炳榮與鳳凰女的「大龍鳳劇團」,名劇有《鳳閣恩仇未了情》、《十年一覺揚州夢》及《刁蠻元帥莽將軍》,合作演員有黃千歲、劉月峰、林家聲、陳好逑、譚蘭卿、少新權等;新馬師曾的「寶光劇團」、「新馬劇團」,名劇有《一把存忠劍》、《宋江怒殺閻婆惜》及《光緒皇夜祭珍妃》,合作演員則有羅麗娟、廖俠懐、紅線女、鳳凰女、靚次伯、梁醒波、秦小梨等;吳君麗的「麗聲劇團」名劇有《香羅塚》、《雙仙拜月亭》、《白兔會》及《百花亭贈劍》,合作演員有陳錦棠、麥炳榮、鳳凰女、梁醒波、白龍珠、靚次伯等。這些劇團演出的許多名劇,至今仍傳世而盛演不衰,成為粵劇曲目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名伶輩出的同時,這段時期也出現以唐滌生、李少芸等優秀編劇,劇本取材廣泛,古典文學與西洋文學,神怪武打,雅俗並陳。這段編、演人才輩出的本土粵劇黃金年代,也孕育了新一代的伶人。當時的傳承以師徒為主,如薛覺先有徒弟陳錦棠、林家聲等;麥炳榮有徒弟阮兆輝;任白有龍劍笙、梅雪詩等雛鳳一班徒弟,也有如早期廣州的「八和養成所」一類專門教授粵劇的組織,其中以名伶陳非儂創立的「非儂粵劇學院」為代表。陳非儂在1949年到港定居,於1952年開辦「非儂粵劇學院」,學員中不少後來成為粵劇界的紅伶,例如南紅、紅豆子、李寶瑩、吳君麗、祁筱英、吳仟峰、李龍、李鳳等。這批響噹噹的名字,日後也成為了香港粵劇的中流砥柱。結合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兩大戲班:「雛鳳鳴」(以龍劍笙、梅雪詩為首)與「頌新聲」(林家聲、陳好逑、吳美英)的演出,成就了戰後半世紀五十年來,名伶輩出,各領風騷的香港粵劇史。

202137ph012
家寶劇團於灣仔修頓足球場演出。参演名單:林家聲、李寶瑩、梁寶珠、靚次伯、梁醒波、梁漢威、陳醒棠、胡昆洪、任冰兒、文千歲。(特別鳴謝香港八和會館提供圖片)
202137ph012

回視這數十年,相當弔詭的是香港粵劇一方面興盛蓬勃,另一方面也日漸步向式微,作為普羅市民主流的娛樂,慢慢也不復再,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電視和電影等新興娛樂媒體的興起與流行。伴隨着歐美電影大盛並流入香港,這時期香港電影的發展開始蓬勃,歐美電影百花齊放,除了黑白片,還推出了彩色片、寬銀幕片、立體片等,令觀眾踴躍嘗試新鮮的娛樂體驗。五十年代初由粵劇改編的電影大受歡迎,亦可遠銷至東南亞各地,粵劇電影愈發流行,這方面搶去了入舞台欣賞粵劇演出的許多觀眾。再加上不少粵劇伶人加入電影演出行列,減少了舞台上的演出。

 

六十年代後期出現免費電視,大大衝擊了粵劇作為大眾市民主要娛樂的位置。香港的粵劇在六十年代及以後,光輝和蓬勃不再。數十年來,社會節奏和市民生活模式轉變,舞台綜合藝術難與光影交錯的電影、電視相爭,加上大老倌相繼淡出,粵劇出現強烈青黃不接的危機。如何在二十一世紀發揚傳承,甚至重興香港的粵劇,實在眾所關心,期望更多有識有力的有心人,共同努力!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8月1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