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202137phn009
《帝女花》是著名的粵劇,編劇為唐滌生。(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37phn009

細數當前以至近數十年粵劇面對的困難,缺乏優秀劇本是重要而難纏的一項。演藝界愛說:「劇本,一劇之本」,對於粵劇演出,這句話同樣是定律,而這一老問題,至今仍然困擾着粵劇劇團。回顧上世紀,香港粵劇界曾出現不少編劇人才,如南海十三郎、唐滌生、馮志芬、李少芸、潘一帆、徐子郎、葉紹德及蘇翁等,他們所編撰的劇本,至今仍是粵劇演出的主要劇目。香港粵劇出現眾多優秀劇本,最後呈現表演於粵劇舞台,我們是絕不能忘記這批編劇家的貢獻。

 

香港粵劇界的優秀編劇,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不乏人才。早在戰前就有編寫《胡不歸》的馮志芬,亦有廣為香港人熟識的南海十三郎,他為薛覺先編寫的《女兒香》是一代名劇,今天仍然在舞台上時可欣賞。南海十三郎的事跡,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杜國威編劇,香港話劇團演出的話劇《南海十三郎》,更是盛極一時,先後改編成電影及電視劇,大受歡迎。

 

南海十三郎受到重視,除了極成功的話劇演出帶動外,可能更重要是在劇中提到他是唐滌生的師父。談省港澳粵劇史上首屈一指的編劇家,說是唐滌生,應該很難找到反對的人。唐滌生(1917-1959年),活躍於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粵劇界,一生所作劇本無數。根據余慕雲、阮紫瑩和周荔嬈等人,在1999年7月編訂的《唐滌生劇作目錄》,收錄唐氏劇作條目近450項。在數百個唐滌生編訂的劇本中,最受歡迎及影響最深遠的無疑是在1956年以後,為仙鳳鳴劇團擔任劇務主任時期的數齣作品,當時可謂是他的巔峰時期。這些作品質量極高,將粵劇演出推至前無古人,至今仍然歷久不衰,成為票房保證。

 

觀乎粵劇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式微以來,唐氏享譽極高的「四大名劇」(《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及《牡丹亭驚夢》),再加上其他如《蝶影紅梨記》、《販馬記》及《獅吼記》等,以戲保人,粵劇界和不少粵劇演出賴以保住票房,非常重要。令人遺憾的是唐滌生在粵劇劇本創作的高峰期,在1959年9月14日,《再世紅梅記》在香港利舞台首演之夜,在台下心臟病發,當晚遽爾而逝,成為粵劇界一大損失。

202137phn010
陳寶珠及梅雪詩演出《牡丹亭驚夢》,白雪仙到後台探班。(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37phn010

值得留意的是唐滌生的粵劇劇本,也是二十世紀香港文學的重要成就。他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對當時和後世的粵劇,以至文學發展都有很大影響。舞台上的演出,固然將其劇本的精髓,通過老倌出色的唱做唸打演繹,具體深刻地表現出來。若是從文學角度切入欣賞,唐滌生的粵劇劇本,同樣具閃爍奪目耀眼的藝術光芒。五十年來,叫後來者嘆息仰止。首先,他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戲曲,改編一個復一個,具優秀文學水平的古典戲曲名著,令粵劇由俗入雅,也令戲曲觀眾對傳統中國戲曲文學傑出作品,有更深刻的欣賞和認識。改編過程中,善於擷取原著神髓,或予發揚延展,或另見心思立意,都能做到結構嚴謹,情節緊湊。編訂修改過程中,將原著去蕪存菁,整理情節,分派角色等,均見功力。另外,唐滌生又吸收西方現代戲劇之所長,應用在粵劇舞台上,無論是戲劇衝突、人物形象塑造,以至科白和舞台設計,都堪稱冠絕一時。其劇本最為人稱道是曲辭唱白,文字語言典雅流麗,這既得力於他善於摘用原著文辭,又能翻用古典詩文佳句,古人謂「點石成金」,也可用於唐滌生的戲曲語言。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的語言並非徒見華麗,而是善用人物和敍述語言,既表現人物,又緊扣劇情、推動劇情,製造氣氛,機智幽默,戲曲語言表現力之強,在百餘年來的粵劇編劇家中,無法找到可媲美者。

bulb

科白

科白是指戲曲中角色的動作和語言,始於元雜戲。

唐滌生的粵劇劇本不獨文辭典雅,而且戲劇衝突、舞台處理等各方面,都表現出甚高的藝術水平,特別是改編古典文學名著,例如湯顯祖的《紫釵記》、《牡丹亭》、周朝俊的《紅梅記》及徐復祚的《紅梨記》等,既保留原著精髓,又豐富人物情節,可賞可讀。在中國戲曲文學史上堪與湯顯祖、關漢卿等人並論。

   

近年文學界重視研究香港文學,對於粵劇劇本,已承認其為香港文學的一部分。在大型編纂的《香港文學大系》叢書中,已收錄「粵劇劇本」一項,足見粵劇劇本的文學性質已為學術界和文學界肯定。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08月1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