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7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7_nov22

香港歷史可追溯到七千年前。二十世紀,考古學者在香港進行過多次發掘。大量出土文物說明,該地區在文化上早有發展,更和嶺南古文化聯繫緊密,同屬一個文化系統,並且在進入夏商周階段後,深受中原文化影響。

香港地區有史籍可考的建置始於秦漢。從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起,到清朝英國逐步佔領香港地區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其管轄範圍大致相當今天的深圳和香港,深港因此可謂同根同源。

英佔前的香港,是傳統的漁農社會,與開埠以後的近代香港不可同日而語,但也有其閃光的亮點。例如唐朝於廣州創設市舶使,管理海上貿易,而屯門一直是廣州的外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入宋以後,香港和內地的聯繫更趨密切。南宋末年,宋室的海上朝廷曾一度停駐在今九龍城一帶,留下宋王臺等重要史跡。宋、元、明時期,有較多移民由內地南遷,發展成日後新界一些大姓氏族。

「香港」一名從何而來?

答案見下。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1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1_nov22

香港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1996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發掘香港南丫島大灣,發現六千年前的房屋聚落遺跡。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2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2_nov22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大灣式彩陶盤,1990年由香港及廣州中山大學考古學者在南丫島大灣遺址發掘出土,與長江中游的高廟文化和大溪文化關係密切。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3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3_nov22

1989年,香港與廣州考古學者在南丫島大灣遺址商代墓葬出土的玉牙璋及完整串飾,被譽為國寶級文物。大灣牙璋與商代二里頭墓葬中的牙璋,微刻風格完全一致,是商代華北地區禮制物質文明向南延伸的表現。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4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4_nov22

深水埗李鄭屋邨東漢古墓內景。李鄭屋古墓墓室呈十字形,墓頂作穹窿形狀,與1921年在廣州東郊駟馬岡發現的漢墓形制相同。該墓的發掘說明香港地區與廣東大陸的文化具有同一性。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5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5_nov22

屯門曾見於中國的正史,圖為《新唐書》關於屯門的記載及1950年代的屯門青山灣。

ebook

據《新唐書》和《唐會要》記載,唐朝時進出廣州的外國商船都要在屯門停留。為保護經過的商旅,唐朝政府曾派兵二千人在屯門軍鎮駐守。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6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6_nov22

香港曾有南宋皇帝停駐,宋王臺成為歷史見證。

ebook

1276年,元軍攻陷南宋首都臨安,宋室及大批追隨者乘船南逃。1277年,宋室經梅蔚(今香港大嶼山梅窩)到達今九龍城一帶停留補給,數月後元軍追至,被迫再逃,終覆沒於厓山。總計宋室途經及留駐香港約十個月,在九龍城一帶時間最長,後人遂在當地一大石上刻「宋王臺」三字以為紀念。二戰期間,日軍為擴建機場而炸毀大石,但石刻僥倖得保。戰後當局重豎石刻,並依此建宋皇臺公園(易「王」為「皇」,以正帝名)供人憑弔。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7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7_nov22

位於宋皇臺公園內的宋王臺石刻今貌。

ebook

《宋史‧瀛國公(二王附)紀》載,元軍厓山滅宋時,陸秀夫背負宋帝昺投海,大批宋朝宗室與效忠的官民也跳海自殺,「浮屍出於海十萬人」。不論實情如何,南宋海上朝廷人數當屬不少,每天的食物及日用品需求甚大。宋室在九龍城一帶停留數月,相信這區域在當時的漁農生產以至手工業、商業已具一定規模,否則難以連續數月支持龐大供給。

2014年,興建港鐵沙中線時近宋皇臺之施工地方發現了多個古井、麻石明渠、二百多個遺跡及數千件出土文物。專家指地盤遺址可追溯至七百至一千年前的宋元時期,從出土文物估算,當年已有過千人居住。這證明宋元時期香港的經濟民生水平遠比以往所知為高。至於達到何種程度,則須學者據新出土文物作進一步研究。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8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8_nov22

清朝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刻本《新安縣志》中的新安縣地圖,標有九龍汎、屯門汎、塔門、赤柱、蒲台、仰船洲等地方。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9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9_nov22

深港同根同源的歷史見證──位於深圳南頭的新安縣城門遺址。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10_nov22
mainsite_tushuojindai_xianggangshi1.10_nov22

1901年的新界原居民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屏山鄧氏宗祠。

ebook

部分港人的先祖由中國內地遷居而來,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移民活動始於東晉。此後規模較大的移民活動從宋朝開始。宋朝開寶六年(973年)承務郎鄧漢黻定居於今香港新界錦田。此後還有侯、廖、文、彭等家族陸續遷入。他們與鄧氏家族合稱「新界五大族」。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時,當地原居民已有八萬多人。

「香港」一名從何而來?

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代郭棐《粵大記》一書所附的《廣東沿海圖》上。關於「香港」一名的由來,說法甚多。最早的說法認為,早年在香港島東南部的石排灣有一溪澗流注人海,因其水質清甜甘香,人稱「香江」,有關地方亦以此為名。不過,目前多數人還是傾向於「莞香」說。莞香是廣東省東莞縣所產的一種香料(自唐肅宗至德二年至明神宗萬曆元年,今日的香港地區隸屬於廣州東莞縣)。至明清之際,東莞之香業貿易大盛,有史家研究指今日的尖沙咀、石排灣是莞香的重要轉運站,「香港」之名遂不逕而走。經過多年的歷史發展,「香港」成為整個香港島的名稱,也是香港島、九龍、新界的合稱。

本專題圖片,除標注外,皆由劉智鵬教授、劉蜀永教授提供。中國文化研究院已盡力聯繫圖片版權擁有者,倘有問題,請與本院聯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