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晉文公如何稱霸?

聲音導航:

 

202103phn030_01
晉文公(圖片提供:緣紫舞/FOTOE)
202103phn030_01

晉國本來就是一個強國,後因內亂令國力有損。當晉文公即位後,在大批賢臣武將輔佐下,整飭內政,致力民生,令晉國很快又富強起來。這時侯也是晉文公開展霸業之時,當時剛好有一機會,令晉文公在眾諸侯國中顯露鋒芒。晉文公二年(公元前 635 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的弟弟太叔帶圖謀不軌,暗中聯合狄人進攻周朝首都洛陽,周軍大敗,襄王逃到鄭國避難。晉文公看準時機,比秦穆公搶先勤王,他先將狄人打敗,又將太叔帶擒獲,然後再派大軍護送周襄王回宮。周襄王恢復了王位,為感謝晉文公平定「王子帶之亂」,不但設盛宴款待他,更把京城附近的四個小城送給他。晉文公這時可謂威風一時,為其稱霸事業跨前一大步。

 

滅曹衞以雪前恥

平定周室之亂,初露鋒芒之後,晉文公想着如何成為中原霸主。不過要在中原稱霸,首先得打敗楚國,以當時晉國的兵力是不足以與楚國對抗,於是,晉文公就整頓軍隊,擴大軍力。中原地大物博,楚國早就虎視眈眈。公元前632年,楚國派軍進攻宋國,宋國危在旦夕,趕緊派人向晉國求救。晉文公的名將先軫建議,曹國和衞國本來就跟晉國有仇,現在他們又依附楚國,只要我們派兵討伐曹、衞,楚國一定不會坐視不救。這樣我們既可報仇,亦可解宋國之圍,到時晉國便可爭霸。晉文公採納先軫的建議,派出三軍攻打曹國。

 

晉文公恩怨分明,有恩必還,有仇必報。晉國要討伐曹國,需經過衞國,於是就向衞國借道,但衞國拒絕,晉文公大怒,加上昔日他流亡時在衞國受到不禮貌對待的舊仇,便命令大軍先攻打衞國,很快攻陷了衞國幾個城池。與此同時,他聯同齊國結盟,聲勢頓時壯大,很快把曹、衞兩國滅了,衞成公和曹共公都成了階下囚。

 

晉文公討伐曹、衞,目的是想解宋國之圍,可是楚軍看見曹、衞已失勢,不但沒有前來相救,反而加緊進攻宋國。這倒使得晉文公猶豫起來,因為齊、秦兩國雖然與晉結盟,但並不想同楚國交惡。此時先軫又獻離間計,離間齊、秦同楚國的關係。其計是讓宋國向齊、秦賄賂,請他們出面調解。同時晉國卻把曹君扣起來,把曹、衞兩國的土地分給宋國。楚國見此情況自然不肯講和,而齊、秦接受賄賂,出面調停又無結果,自然對楚國不滿,於是晉國就輕而易舉地將齊、秦兩個大國拉入自己陣營。這個計謀在外交策略上稱為「喜賂怒頑」。

 

楚成王眼見晉國攻下曹、衞兩國,又得到齊、秦的支持,與晉國交戰未必能勝,不如及早撤軍。楚成王有一名叫子玉的大將,他不服從成王的命令,堅持作戰,他以為晉文公沒甚麼了不起。楚成王最終同意子玉的建議。子玉攻宋不下,晉國又不前來應戰,進退兩難。於是,他就派使者去晉國,提出只要恢復曹、衞的國君,楚國就退兵。晉文公扣下楚國使者,暗中又派人告訴曹、衞兩國國君,想要復國,首先必須同楚國斷交。此時,兩位國君當然不敢違抗。晉文公這做法是想激怒子玉,子玉果然十分生氣,立即帶領軍隊北上,同晉軍交戰。

202103ph002
子玉
202103ph002

城濮之戰大勝

晉文公見楚軍逼近,便下令晉軍撤退三舍之地(古時一日行軍三十里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許多將士都感到迷惑不解,還未交戰為甚麼就要往後撤呢?大臣狐偃遂向士兵講了一個故事:晉文公當年流亡楚國時,曾受楚成王厚待,晉文公承諾以後若楚晉交戰,晉軍將「退避三舍」。若是退三舍後楚軍再前進,則為楚的過錯,如此晉軍抵擋他們便理直氣壯。晉文公下令後撤,除了信守諾言之外,在戰略上則是以退為進,選擇有利地形和時機決戰。子玉看見晉軍後撤,以為自己勝算在握,更是驕橫萬分,他不聽別人勸告,下令進軍。雙方到了城濮(現今山東鄄城)這個地方,兩國軍隊對峙起來。

 

楚軍強大,子玉又勇猛,因此晉國想以計取勝。交戰剛開始,晉軍詐敗,楚軍不知有計,只顧衝鋒,結果中了埋伏,斷了後路。子玉帶着敗兵後退,路上又碰上一隊伏兵。正在這時,晉國有傳令:「主公有令,讓楚國將士回去,好報答楚王的恩情!」子玉便帶着敗將回楚,一路上未見楚王的赦免令,他未回到楚國便自殺了。

202103phn031_01
城濮之戰圖。山西博物院藏品(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03phn031_01

城濮一戰,晉國大勝,周襄王派大臣慰勞晉文公,晉文公乘這機會在踐土(現今河南原陽西南)召集宋、齊、魯、鄭、陳、蔡、鄒、莒等國諸侯會盟,並請周天子前來,名義上是向天子獻禮,實際上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周襄王在踐土接受楚俘虜的同時,命晉文公為諸侯之長,讓他率領眾諸侯扶助王室,使諸侯之間和平相處,這樣晉文公的霸主地位就正式確立了。《史記‧晉世家》記載了周王賜霸一事:「天子使王子虎命晉侯為伯,賜大輅……於是晉文公稱伯。」

作者:
上載日期:
2024年01月0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