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30050ph019
30050ph019

王羲之(約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出身於一個仕宦世家,原籍琅琊臨沂(山東)人,後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祖父王正,官尚書郎,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從伯父王敦為將軍、王導為司徒,皆權勢很大而兼擅書法。王羲之幼時不善言辭,但勤於書法,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他是通過功力深厚的書法走上人生之路,並成為名垂萬世的「書聖」。

 

王羲之入世又出世,入仕而不迷仕。他晚年辭官不再做官,究其深層原因在於,他體會到只有把自己的生命獻給書法才可以完成自己一輩子的宿命。所以他將自己整個生命和精神情懷投注在書法上,以此構成了他的書聖高峰,其書法「聲華四宇,價傾五都」,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以王羲之的書法為珍貴。

 

王羲之的魏晉風度是他人格襟抱的表徵,他的人格引領其書法高標獨秀不同凡俗。魏晉時代大量書寫紙張,為書法創作提供了恣意書寫的藝術空間;佛教的傳入,以及儒道、釋、玄的融匯,使士人崇尚清談,寄情山水,為書法的繁榮作了心態上的準備;在書法理論上,不少書法家有了理論的自覺,不僅醉心於書法實踐,而且熱衷於書法理論,加上帝王酷愛書法,於是,崇尚書法、感受韻致成為魏晉時代的書法美學風尚。

 

王羲之書法的創新與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將漢魏拙樸書風轉為自然流美書風,重視書法線條運行的自然流美。其二,將魏晉崇尚的「不激不勵,風規自遠」的「中和」之人格美書法美,發揮到盡善盡美之境,與中國文化精神中的多樣統一的「中和之美」相合拍。其三,「尚韻書風」的完成使尚韻書法貴寫心性,成為一門泄導彰顯心靈情思和自然呈現精神襟懷的藝術。

 

《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日(三月三日)王羲之五十歲所書。王羲之與友人愛子共四十二人,宴集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祓禊之禮。古代文人十分注重行修禊之禮,徜徉於山水之間,使胸襟敞開,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的精神和諧。時值暮春之初,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間,行流觴曲水,一觴一詠之樂。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俱」了。詩人騷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遊目騁懷,感到人生與自然相合相契的快樂。在「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清麗景色中,王羲之微醉命筆,暢敍幽情,寫下這清逸秀婉、一片神機的《蘭亭序》。全幅無法而有法,點畫情趣盎然,心手相應,一氣呵成,如天馬行空,遊行自在。全篇集篆、隸、章草之法,中鋒起轉提按,意隨筆轉,線條如行雲流水,字體極盡變化,楷草兼施,平穩中寓險峻,相同的字皆有不同表現,全文有二十餘個「之」字,都加以變化,無一雷同。全幅意境渾穆,神氣洞達,瀟灑散朗如清風明月,樂中含悲悟生命玄理。可以說是境與神會,真氣撲人。

 

王羲之在傳承古典精華基礎上加以獨特創新,使其經典書法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認同的法書。儘管在歷史長河中,對王羲之的書法評價出現過波折,但自唐太宗李世民撰寫《王羲之傳論》後,就將王羲之推上當之無愧的書聖地位:「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4月0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