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宋朝科举如何改变士人命运?

202113phn012_01
宋代科举题名录,北京高碑店科举匾额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聂鸣/FOTOE)
202113phn012_01

宋朝的文化成就,足以傲视其他王朝。这不是空谈,而是公论。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说的是,宋朝是华夏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这评价非常高。另一位国学大师钱锺书先生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说的是,在文学、绘画、学术等多个文化领域,宋朝都取得数一数二的成就。

 

说到唐宋的文学,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宋词,还有“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家呢?是唐朝的柳宗元、韩愈,和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再加上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他们因为散文写得好,被明朝人评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中,有两名唐朝人,六名宋朝人。这六名宋朝人当中,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都是高中科举之人,进士出身,其中欧阳修、王安石、苏辙还当过副宰相、宰相,既是文学家,又是政治家。只有苏洵没有考中进士。为什么?因为苏洵少年时不爱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才发愤苦读,但已经迟了,参加几次科举考试都未能考中。正应了俗话所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宋朝,很多文人士大夫都跟欧阳修、王安石一样,既是文学家,又是政治家,比如写过“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写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这是宋朝文人士大夫的特点。其他朝代的文人,很少能够一身兼任文学家、政治家,比如唐朝的李白、杜甫,都是大诗人,但他们在政治上都很不如意;还有《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明朝的文人,《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清朝的文人,他们都是文学家,却是科举考试的落榜生。

 

为什么宋朝的文人士大夫能够一身兼任文学家、政治家?原因就在科举制度。什么是科举?简单地说,科举就是古代王朝用来选拔官员的考试,有点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民间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如果成绩合格,就可以被录用为官员。

 

最早的科举考试,出现在隋唐,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并不完善,每次考试录取的人次只有十几名进士,人数有限,而且,有时候录取谁,在考试之前已有内定好的名单,考试只不过是循例而矣,很不公平。所以,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杜甫虽然有参加考试,却落榜了。

 

宋朝的科举考试变得不一样。首先,不再允许考前内定录取名单的做法。录取哪一位,完全看考试成绩,不能预定。为了防止考官与考生勾结作弊,宋朝人还想出一个办法:将答卷上考生的姓名密封,这样,评卷的考官就不知道哪一份答卷出自哪一个考生之手。相对而言,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要比唐朝的完善得多,更不容易作弊。其次,宋朝每次科举考试所录取的人数,是唐朝的十倍以上,多达几百人。可以说,宋朝虽然不是最早实行科举制度的王朝,却是第一个大规模以科考选拔治国人才的王朝。

202113phn013_01
南京江南贡院内“唯才是举”牌匾额(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13phn013_01

宋朝之后的明清,也是非常重视科举考试的朝代,但明清的科举考试偏重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僵化的文体。有才华的读书人,未必能写好八股文;能写好八股文的考生,也未必有什么才华。就好比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写什么,怎么写,文章怎么开头,怎么结尾,都要按套路来。这样的作文学生肯定写得很憋闷吧!宋朝时还没有八股文出现,考试主要是考诗歌、儒学经典、历史与时政,可以比较切实地考核一个读书人的文化知识与见解水平。

 

正因为宋朝大规模以科举取士,考试制度比较公平,考试题目又不僵化,所以,读书人不管家庭背景如何,家庭是富贵还是贫寒都没有关系,只要有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考得好成绩,便可被录取当一名官员。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兄弟,家庭背景不一样,但他们都是很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也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考得好成绩,从而被录取,走上从政的道路,成为很有作为的政治家。这样的机会,是唐朝的李白、杜甫所没有的。

 

范仲淹有一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体现了范仲淹心怀天下的伟大抱负。但范仲淹本人出身贫寒,老家在苏州,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到山东淄州。所以,现在有两个地方都宣称是“范仲淹故里”,一是江南的苏州,一是山东的淄州。因为自幼丧父,母亲改嫁,范仲淹小时候过的是清苦日子,一个人在山中寺庙读书,每日饮食都是咸菜、稀粥。其后前往应天府求学,宋朝的应天府就在今天的河南商丘。

 

范仲淹读书刻苦,从小就给自己立下一个人生目标:长大后,如果不能成为一名好宰相,就当一名好医生。为什么范仲淹想当医生或者宰相呢?因为医生可以救济病人,宰相可以匡济天下,都是有益于苍生的伟大职业。一个平民子弟,要成为医生,不难,只要努力学习医学知识,便有机会当上医生。但想成为宰相,就很不容易了。范仲淹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庆历年间,被仁宗皇帝任命为参知政事。宋朝的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范仲淹在参知政事的职位上,与一群富有青春活力的同袍,一同发起一场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可以说,范仲淹真的实现了当一位好宰相的人生目标。

202113phn014_01
苏州火车站南广场上的范仲淹塑像(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13phn014_01

为什么宋朝的一名穷小子敢立下当宰相的目标,而且真的达成了?因为有公平的科举制度。公平的科举制度好处是:对个人来说,不管出身如何,哪怕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只要肯努力读书,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10月18日

延伸阅读